【致敬百年——口述湖南致公史】许青兰:岳阳致公的好妈妈

 文章来源:湖南致公 作者:柳玲玲  时间:2025-08-21 15:32:37

  【编者按】百年风雨同舟路,赤子丹心谱华章。在中国致公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为赓续优良传统、铭记奋斗足迹、凝聚奋进力量,致公党湖南省委会倾力推出【致敬百年华诞—口述湖南致公史】系列报道专栏,以鲜活的口述历史为载体,回溯湖南致公人与中国共产党同心同行的光辉历程,展现“侨海报国”的使命担当。

  回望百年,中国致公党始终与民族复兴同频共振,与中国共产党始终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湖南致公人更是以拳拳赤子心扎根三湘热土,在参政议政、社会服务、海外联络等领域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本专栏通过寻访老党员、梳理珍贵史料、记录亲历者的故事,将一段段跨越时空的致公记忆串联成线,既是对历史的深情致敬,更是对未来的庄严宣示。

  我们期待通过这一系列报道,让更多人触摸到湖南致公党人“致力为公、侨海报国”的精神血脉,感受多党合作事业的蓬勃生机。站在百年新起点,让我们以史为鉴、薪火相传,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续写致公党人的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

  人物档案:许青兰

  许青兰,湖南理工学院退休教师,1987年12月加入中国致公党,致公党湖南理工学院支部原副主委,岳阳直属小组成员员。

  

 

  夏日炎炎,得知我们要来,许青兰一大早就关切我们出发的时间,以便迎接我们这一帮年轻人的到来。岳阳的致公党员们提起郑英楷和许青兰,总是习惯性称呼他们为“爸爸妈妈”。

  1943年出生的许青兰已进入耄耋之年,其丈夫郑英楷已于2020年因病去世,她已迈过80岁的门槛,但是对于党内活动,许妈妈如同精力充沛的年轻人,一次也不曾落下。无论在哪种场合见到许妈妈,她总是以温和的笑容看着我,慈眉善目,像母亲一样关心我是否吃饱穿暖,许妈妈那永远洋溢着的慈祥笑容,如阳光,如春风般入目入心。

  时光倒回到1985年的一天,时任致公党省工委组织处处长李秋桃在市侨联干部李谨锋的陪同下,专程来到许青兰家,向她和她的爱人郑英楷介绍中国致公党的政治纲领,因为她两夫妇均有海外关系,又是学校的骨干教师,符合加入中国致公党的条件,李秋桃强烈建议两夫妇同时加入中国致公党。

  李秋桃的建议让她两夫妇考虑了整整一年时间。第二年李秋桃再次来到许青兰家,两夫妇被省工委领导的诚心深深地打动,向组织递交了申请书,成为了光荣的中国致公党党员。也正是1986年这一年,岳阳直属小组正式成立,成员仅有3名。

  

 

  1988年,岳阳直属小组升格为直属支部,1992年,岳阳市筹委会成立,郑英楷被选举为副主委,许青兰则担任二支部副主委,组织发展新党员的重任,落在了两夫妇的身上。那个年代,大部分人对政治协商和多党合作制度了解不够,对民主党派也几乎毫无认识,发展新党员极为不易。为了做好入党积极分子的工作,争取积极分子单位及中共党组织的支持,郑英楷奔走在岳阳各单位,许青兰则默默陪伴,风吹日晒反复跑,不厌其烦做工作。但再苦、再难,两夫妇始终坚持原则、注重质量、体现特色。1994年,市委会建立时,已成功发展32名代表性较强的归侨、侨眷和侨属,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非常高。

  岳阳市委会成立之初,机关工作条件极差,没有办公用房,没有干部编制,没有经费,没有交通和通讯工具,甚至连一部电话机都装不起。经时任致公党市委会主委、副市长林子亮多方疏通后,在港务公司租借了一个办公室,并从其他党派借了一些桌椅,这才有了岳阳致公第一个办公地点。有人调侃说是“市委会的牌子,居委会的房子,生产队的票子”。借来的办公室里,冬冷夏热,别无长物,挂上一块牌子,就是整个家当了。此时,经民主选举,郑英楷成为了第一届市委会的专职副主委,在他难以兼顾学校和市委会工作的时候,许青兰便挺身而出。没有专职干部,许青兰就在工作之余来“机关”值班;没有打印设备,许青兰就用复写纸一笔一划书写会议和活动通知,随着党员人数不断地增加,一个通知往往要复写四五遍;没有电话传真,许青兰就和郑英楷一起,骑着自行车走街串巷,将文件通知发送到每一位党员的手上。八九十年代小小的岳阳城,处处见证了两夫妇的汗水与足迹。

  1997年,郑英楷增补为市委会主委,成为了岳阳致公的“一家之主”,许青兰作为岳阳师院(湖南理工学院前身)支部副主委,一如既然地在背后默默无闻地辅佐他、支持他。几年下来,许青兰和郑英楷了解每个党员的工作地点、家庭住址,熟悉每个党员的工作情况、业余爱好和家庭生活,总是会尽全力解决每个党员的困难和需求。每年中秋节岳阳致公都会组织一次全体党员参加的联欢活动,党员们一起品尝着水果、糖果,一起做游戏、朗诵诗歌、讲故事,省市领导和党员们共聚一堂,气氛融洽其乐融融。就这样,党员们像孩子一般,被二老细致地照顾着,感受着爸爸妈妈的关爱,感受着家的温暖。也正是因为两夫妇的模范带头,岳阳的致公党员们心往一处想,话往一块说,劲往一处使。机关没钱装电话,党员们自掏腰包垫付初装费;没有办公经费,党员们自觉集资修门面;省工委的领导来了,就在自己家里接待。

  时至今日,老党员们依然念念不忘“三八”节大家聚在归侨谢侨家里包饺子的那一天,米粉、饺子,这些再平常不过的食物,是大家共同拥有的艰苦奋斗的历史回忆!组织的人情味也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慕名加入中国致公党,大家庭越来越热闹。就这样,亲爱的“郑爸许妈”,岳阳最早的两位中国致公党员,用白手撑起了岳阳致公这个家。

  作为致公党员,许青兰积极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参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等职责,老夫妇曾就精神文明建设、养老基金征缴、素质教育、岳阳师专过路天桥等问题向党委和政府建言献策,并组织党员大力开展社会服务和招商引资工作。湖南理工学院曾被一条城市主干道一分为二,师生们在车水马龙中穿梭,时常发生交通事故。许青兰和郑英楷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奋笔写下了修建人行天桥的提案,被市政府列为一号提案督办,现场办公,终于,一桥连起两万名师生的学习生活,这是执政党参政党之间的连心桥,更是广大师生和周边群众的生命桥。

  在学校,许青兰和郑英楷夫妻俩也是一面旗帜。在学生们心目中,许青兰是如同母亲一般的存在。曾有学生毕业多年后给许青兰寄来贺卡:和您在一起的时光非常幸福!您像母亲一样地关心呵护我们。远离家乡的我,因为有了您这位慈祥的母亲,使我变得不再孤独,不再觉得无依可靠,将女儿最真的祝福送给您,母亲!湘西学子涂孝华因为交不起学费差点毕不了业,涂孝华母亲千里迢迢来到学校求助,许青兰把他们接到家里,一住就是8天,带着他们找了五六位学校领导,终于免去了欠缴的学费,顺利毕业。第二年,母子俩再来看望二老,紧握着许青兰的手:“老师啊,你们就是再生父母!”临走时,许老又将一大包衣服送给了他们俩母子。

  退休后,许青兰仍然牢牢铭记党员身份,按照党章严格要求自己。为了发展岳阳电大的邹欣欣,许青兰七次上门做工作,邹欣欣现已成为湖南民族职业学院的校领导。李文是理工学院的一名骨干教师,夫妻俩历时一年多将其发展为党员。现在,李文已成长为党派骨干,担任岳阳市政协副主席、市委会主委、湖南省政协委员。

  时光荏苒,岳阳致公在致公党中央、致公党湖南省委会、中共岳阳市委统战部等各级组织的关怀下发展壮大。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致公党中央主席罗豪才、副省长、致公党湖南省委会主委甘霖、副主委胡旭晟等领导来岳阳检查指导工作。致公党市委会机关不再是过去简陋的一间屋子,离开了港务公司,从竹荫街到炮台山,有了宽敞明亮的大院,设备齐全的会议室,还拥有了6间整洁舒适的办公室。机关不再是“草台班子”,迎来了专职干部,从1名争取到5名,年轻的面孔越来越多,办公室变得热闹起来。岳阳致公也发展有387名党员,22个支部,遍布岳阳各个角落、各行各业。

  回顾许青兰的一生,自她勇敢地递交出入党申请书的那一刻起,她便成为了岳阳致公的“好妈妈”,这是缘分,也是责任。她履行着母亲的职责,筚路蓝缕,成就了岳阳致公的成长与发展。

版权所有 中国致公党湖南省委员会 信息产业部备案序号:湘ICP备190015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