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档案】
周琎,中国致公党党员,致公党省委会文化艺术委员会副主任、长沙市文艺专委会主任。雅礼教育集团湖南省地质中学音乐教师,湖南省音协钢琴协会副会长,湖南致公之声合唱团副团长,教育部国培计划全国美育名师。2024年7月,湖南省教育厅大湘西地区基础教育扩优提质帮扶工作启动后,周琎作为长沙支教老师中的一员,赴湘西州凤凰县偏远的大山深处禾库镇开展帮扶支教工作。
01
支教山区的教育坚守
凤凰是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的故乡,这里人文风情浓郁,民风淳朴悠远,一湾沱江孕育着两岸烟雨人家。每年来这里的游客络绎不绝,但在距省城40多里外,有一个称为凤凰西伯利亚的地方--禾库。
禾库是与贵州接壤的苗族聚居地,98%的人口用苗语编织生活。我支教的学校是禾库镇芙蓉学校。最让我触目惊心的是颠簸的崎岖山路,雨雪天的悬崖路段更令我胆寒。当我一跨进学校大门,看到的是满眼渴望:国家帮扶下的校舍焕然一新,但美育教育仍有遗憾,孩子们腼腆得不敢放声歌唱,却总在音乐教室窗外踮脚张望,学校大部分孩子都是留守儿童,特别需要关爱。
到校后,我以“少年宫”课堂为起点,将音符化作钥匙创作歌曲《大山的小孩》,歌词写道“穿上我的苗衣,像一朵花勇敢地盛开”,这不仅是童声的绽放,更是文化自信的觉醒。全校的孩子几乎都会唱这首歌曲,苗族本民族的语言就很美,这首歌被他们唱出了禾库最流行的一首歌。我组织建立的“苗音合唱团”也从最初的十几人到上百人。4月17日见证了美育浸润的奇迹!我带着50多个穿着传统苗绣服饰的初中151班的孩子们首次走出大山,在我钢琴的伴奏之下,孩子们在凤凰县班级合唱比赛中以天籁之音斩获一等奖。拿到荣誉证书那天校长很激动的拉着我说:这是禾库学校一个新的篇章。
02
美育点亮星星之火
美好的教育是共鸣的。我在苗区支教的故事感染到了我身边的致公党员,5月15日,在致公党湖南省委会和长沙市委会的统筹推进下,“乡村振兴百校行”活动如春风般拂过禾库。启动仪式上,四堂“致公讲堂”同步开启:湖南师范大学匡勇胜教授以贝多芬名曲启迪梦想;法律专家黄婵娟用案例筑牢成长防线;致公党员唐胜强的匹克球体验课让欢笑声洒满操场;而我带领的“苗音合唱团”与省城学生通过“云上音乐厅”实时合唱《让我们荡起双桨》。城乡童声共振的瞬间,湿润了在场所有人的眼眶。
这一天,“周琎美育名师工作站”在凤凰县教育局的支持下正式挂牌。这个承载三大核心工程的平台,凝聚着致公党各级组织的智慧:引入教育部“每周一歌”数字资源库,开发“非遗+现代”音乐课程;通过“1+N导师制”培养本土美育教师;依托“致公助学乡村振兴”计划,在湖南致公合唱团专业指导下筹建20个“苗音合唱团”分团。
支教的工作总会有尽头,但乡村的美育工作却始终是我的牵挂。在这条美育帮扶路上,我拥有了无数致公党员以爱为经纬编织的公益助学网:党员企业家捐赠智能口钢琴、音乐教材等物资,结对建设“致公·美育角”;“凤凰欲飞”等公益组织多方联动,让帮扶从单一资助升级为立体关怀。
美育路上有致公党的同仁们结伴同行,更增添我的信心和勇气。
03
我与孩子们的故事
在支教路上,我与孩子们的故事每一件每一幕都让我揪心和感动。
那个厌学用书包垫背篓在集市上卖菌子的少年被我逮住,在我同他“进山采蘑菇”的约定中,少年终于袒露心声:“老师,我读书有用吗?”“当然有用啊!走出大山才能看见比森林更神奇的世界”。返校的少年阳光灿烂。
一位初三的大男孩,因为离家路途遥远冬天没带棉袄被冻得瑟瑟发抖,我看在眼里疼在心里,跑了三家服装店才买到适合他穿的棉衣。他腼腆地拉拉我的手:“老师,您的手好温暖”。
孤儿阿禾将我赠送的红围巾视若珍宝,总是问我:“老师:你能帮我找到妈妈吗?”我告诉她:“好好学习,妈妈在大山的外面等你。”当阿禾在作业本里写下“我要考县城中学、考省城知名大学”的工整字迹,当阿禾举着数学满分试卷扑进我的怀里,我的眼睛噙满了眼泪。
我在大山支教的同时,也把美育教学普及到更偏远的村小学。那里很多学校条件十分简陋,我教孩子们唱歌跳舞上音乐课,孩子们会扯着我的衣角轻轻告诉我:老师,这是我们这辈子最开心的一节课!我却咬紧了嘴唇哽咽且坚定地告诉孩子们:你们一辈子还很长,这只是开始!……
我开始写我的支教日记,记录了满满的一大本。这些珍贵的点点滴滴同样滋润着我的心灵。我在扉页中写到:“心,是一块田,播种什么,收获什么。”“播种美育,终将收获星火。美育教育具有启迪心灵的作用,教育帮扶能有效促进城乡教育交流。”这是我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长沙支教老师与湘西苗族少年的美育约定,也是一名致公党员“致力为公”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