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百年华诞——口述湖南致公史】 黄光裕:十年磨一“建”

 文章来源:湖南致公 作者:  时间:2025-05-07 08:33:02

  【编者按】百年风雨同舟路,赤子丹心谱华章。在中国致公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为赓续优良传统、铭记奋斗足迹、凝聚奋进力量,致公党湖南省委会倾力推出【致敬百年华诞—口述湖南致公史】系列报道专栏,以鲜活的口述历史为载体,回溯湖南致公人与中国共产党同心同行的光辉历程,展现“侨海报国”的使命担当。

  回望百年,中国致公党始终与民族复兴同频共振,与中国共产党始终肝胆相照、荣辱与共。湖南致公人更是以拳拳赤子心扎根三湘热土,在参政议政、社会服务、海外联络等领域书写了浓墨重彩的篇章。本专栏通过寻访老党员、梳理珍贵史料、记录亲历者的故事,将一段段跨越时空的致公记忆串联成线,既是对历史的深情致敬,更是对未来的庄严宣示。

  我们期待通过这一系列报道,让更多人触摸到湖南致公党人“致力为公、侨海报国”的精神血脉,感受多党合作事业的蓬勃生机。站在百年新起点,让我们以史为鉴、薪火相传,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续写致公党人的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

  人物档案:黄光裕

  

 

  1993年6月加入中国致公党,曾任致公党湖南省第三届、四届、五届委员会委员;致公党长沙市第三届、四届、五届委员会专职副主委;长沙市政协第九届、十届、十一届委员会常委兼副秘书长。现任长沙致公书画院总顾问。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我们看望了从事党务工作15年的致公党长沙市委会第三届、四届、五届专职副主委黄光裕,聆听他讲述致公党长沙市委会在自身建设过程中的如歌往事。

  我原任浏阳市林业局副局长、浏阳支部副主委。2001年9月,致公党长沙市委会召开第三次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致公党长沙市第三届委员会,胡旭晟任主委,我和李光华、宋宾、钟伦荣任副主委,陈昉青为秘书长。

  2001年11月,我从浏阳调入长沙,在致公党长沙市委会机关从事党务工作,担任专职副主委。

  那时候,每个党派一间办公室,致公党长沙市委会机关只有三个专职工作人员:陈昉青秘书长、彭晓辉和我,在胡旭晟主委领导下,我们把整个市委会的工作承担起来。

  现在的市委会机关,兵强马壮,有六个编制,九名工作人员,待遇比过去好了很多。我们当时只有20万元一年的党派专项经费,除了机关的办公开支之外,还要支付参政议政、侨海联谊等履职方面的开支,同时按照每个党员每年五十元的标准下拨给支部。虽然经费不多,但所有机关成员都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

  记得我和彭晓辉经常为了工作的事讨论,有时候为了机关管理规范化的事经常辩论,我甚至倔强地说过:“我就是死在办公桌上,也要把这个事情扭转过来!”没办法,我是搞技术出身的,喜欢较真,刚开始的三四个月,几乎天天睡在办公室,就是想早点把工作做出成效。

  1982年刚建立长沙组织时,全市党员队伍只有27人,现在发展到901人,实现了市委会组织在五区四县的全覆盖,组织建设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回顾过去,这些年来,致公党长沙市委会在自身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特别是在全省率先成立区(县)工委这件大事,是值得骄傲的事情。

  当时的长沙组织,人数不多,党员整体素质不高,专业范围比较窄,对参政党的认识不足,在参政议政等履行职能方面的作为非常少,集体提案每年只有一两个,基本停留在“联谊组织”的性质上。组织结构的不合理,使得有限的人才分散,不能形成合力。

  市委会机关缺乏制度和机制,管理不规范,没有约束机制,办事随意性很大,导致工作效率不高。

  当年,致公党中央主席罗豪才提出:“党小声音不能小,人少贡献不能少。”这句话成为我们第三届市委会班子工作的座右铭。市委会在全省率先提出“打造高素质、有作为的参政党地方组织”口号,开始着手自身建设工作,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我加入组织就爱上了组织。我把在浏阳市林业局工作期间的一些政府部门的工作方法带到市委会,首先着手建章建制、制定规划,实行目标管理。第三届市委会提出:制定五年工作规划——这样的举措和内容,在全省的民主党派里面,我们是第一个吃螃蟹的。

  在规范化管理方面,我们首先从机关建设自身做起,将工作细化、规范化、程序化、模式化,所有的工作都要求方案化。市委会出台了专委会工作机制、机关管理制度、工委管理条例、基层支部职责等各个层面50多项制度,汇编成册。2007年,我们又在全省率先推出了党内监督制度。

  在党员发展方面,为了拓宽参政议政范围,打造全能型民主党派,我们提高了党员入党的门槛;在医疗、教育领域放慢发展速度;在科技、法律、中介等方面加快发展速度,将重心转移。为确保侨海特色,在侨的资源方面,根据致公党省委会和涉侨长沙政策方面的规定,开始重点吸纳海外留学归国人员。学历方面,我们要求至少本科学历以上,最好是研究生。只有特殊人才,方可适当降低学历要求——这样就保证了党员的高素质发展。

  在搭建党员履职平台方面,从第三届开始,我们成立了8个专业委员会,把不同专业的人才放上去,让他们发挥作用。同时,我们更加重视人才的选拔、推荐和使用,积极挖掘和发现人才,把优秀的党员推荐到政府部门担任实职或者推荐党员担任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特约监督员,放到不同平台去锻炼和培养。

  紧接着,长沙市委会在全省率先建立区(县)工委,优化管理结构,增加对应层级,这个举措,是在自身建设方面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当时市委会有教育、医卫两个总支部和14个支部,市委会直接管到支部,中间没有组织,两个总支部建立后没有开展过活动,支部不与区(县)统战部打交道,各干各的,只有极少数人在履职,党员力量基本闲置。各个支部也基本没有活动,仅仅是在年尾吃个饭而已,组织体系是不完善的。

  我在调研中了解到,组织的分散性导致与统战部联系不够,层级不合理。在管理上,由于市委会直接管理党员,就没有精力管党派履职,要落实相关工作没人做,人才相对也比较少,参政党的职能因为组织割裂不能在区(县)的层面形成拳头。

  我们考虑到,总支是一级组织,工委是市委会派驻机构,总支要选举产生,在程序上比较麻烦,而工委可以由市委会派出,每届进行班子成员的任命,相对有很多灵活性,最主要的是,任命制可以把优秀的党员任命为工委主委。所以我们决定,撤掉总支,成立工委。

  从第三届开始,市委会开始着手改造,完善组织层级,丰富组织结构,把两个总支撤掉,以区(县)为单位建立工委,形成市委会——工委——支部三级管理机构。由原来市委会直接管支部,转化为市委会管工委,工委管支部,支部管党员,层级分明。市委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围绕市里开展参政议政等工作,从原来的“联谊组织”转化成了“履职组织”。这个调整,优化了组织结构,产生了很好的效果。

  为了保证工委的顺利成立,我们想了很多办法,对支部进行改造,把浏阳的支部拆分成三个支部,这样就成立了浏阳工委。在致公党湖南省委会的大力支持下,将省直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支部部分党员的组织关系转入雨花区,扩大了雨花区党员队伍,使得雨花区工委得以顺利成立。到2004年,全市全部成立了工委组织。

  各工委建立后,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工委和支部开展的活动更多了,对党员的管理更精细,凝聚力更强了。工委围绕区(县)的中心工作履行职能,取得突破性进展,参政议政的职能明显发挥,与区委统战部的联系更加紧密。工委在统战部领导下积极为党员作政治安排,每个区(县)都有七、八个党员担任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参与到各区的政治生活中,发光发热。每年年终,市委会召集各工委召开年度工作会议,各工委向市委会、向党员进行双向述职,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开展。

  支部建设也打破原来以学校、医院、企业为单位的局限性,成立综合支部,这样就拆掉了党员发展的“围墙”,让党员的发展更加顺畅而迅速。

  市委会加大对工委的规范化管理,区(县)工委作为一级组织(实际是市委会派驻机构)每年被要求履行职能、开展联谊活动和课题调研,并要求提供一项调研成果,开展有影响的社会服务工作与活动。为确保履职到位,市委会对工委实施有硬指标的评估制考核,以确保各项任务的完成。这样,工委既有规定动作,也有自选动作,工作有了抓手,党员的凝聚力更加增强了,党员们越来越感觉到组织的温暖。

  所以说,十多年来,致公党长沙市委会在加强自身建设方面的成效是可圈可点的,特别是在全省率先成立区(县)工委,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工委的成立,在组织管理上实现了突破,在全省乃至全国走在了前列,这个经验,是弥足珍贵的,是致公党长沙组织发展历程中一颗闪亮的珍珠。(整理者:冯忠)

版权所有 中国致公党湖南省委员会 信息产业部备案序号:湘ICP备190015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