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国速度:中国高铁崛起之路》由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高铁见闻编著,该书详细记录了中国高铁崛起的故事细节,全景展示了中国高铁崛起之路,深度内容独家披露。以故事记录历史,从细节探究真相。记录了中国高铁从无到有,再到自主创新、高速发展,最后成为高铁强国的全过程,填补了中国高铁发展史的空白。作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有幸参加了由致公党株洲市委会副主委郑刚领读、致公党株洲中车支部组织的 “书香支部”活动。郑刚结合自身从事多年轨道交通工作案例,详细地解读了此书,本人拜读后无疑大受裨益。
一、中国高铁故事的开端:殷切期待催人奋进 1978年的深秋,邓小平同志带领的中国代表团访问日本,从东京去往京都时,乘坐的是日本的“光-81号”新干线列车,新干线在当时作为日本的国家名片被广泛宣传。在问到感受时,邓公回答说:“就感觉到快,有催人跑的意思,所以我们现在更适合了,坐这个车。我们现在正合适坐这样的车。”随着邓公乘坐被称为“子弹头”新干线列车画面通过电视在中国大地上播放,在火车平均运行时速40公里的当年,时速210公里的新干线宛如科幻一般的存在,高铁强国的种子也深深植入了铁路人的心中。
二、中国高铁故事的发展:成事创新高铁强国 1978年至今的45年间,中国高铁历经了“石器、青铜、黄金、英雄、白银时代”,现如今,中国高铁已经成为新时代我国国家发展水平和科技实力的象征,总里程4.2万公里(日本0.3万公里)在世界排名第一,遥遥领先于世界第二名的德国(0.6万公里),2010年更是创造了运营高铁时速486.1公里的记录神话,中国高铁作为国家名片实至名归。甚至“和谐号”已经成为孩子们的心头爱,手头必备的模型、玩具。我们不仅看到了、享受着铁路运营行业的飞速发展,内心也同孩子一样,提起高铁也是难掩骄傲和喜悦之情。中国高铁能够取得如今的瞩目成就,其背后凝结了几代铁路人的成事创新和敬业奉献。我国的经济和技术发展曾经经历了重重困难,在世界上相对落后。况且,当时的条件下,高速铁路在全世界都是尖端技术和科研难题。科学家们提出了“磁悬浮”和“轮轨”的技术研究方案,当然也少不了“延缓建设”的反对意见。为了追求“速度”,我国铁路人在技术研究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尤其是“磁悬浮”技术的研究。“先锋号”和进入博物馆的“中华之星”动车组,都凝结了铁路人追求速度的心血。中国高铁的起飞,离不开铁道部高层对高铁中长期建设的长远战略考虑。当纯粹的自主研发未能实现预期目标时,高层把眼光看向了国际,提出了高铁技术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战略,2004年提出的“引进先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打造中国品牌”的中国铁路装备技术引进的总原则,突破完全依靠自主研发的限制和瓶颈,彻底将我国高铁推向了一个新的发展平台。在《大国速度:中国高铁崛起之路》中,更是有被斯坦福大学经济学课程写进教材的“二桃杀三士(战略买家)”案例的细节,推荐各位细细品评。
三、中国高铁故事的当下:勇立潮头产业报国 致公党中车支部组织的学习和分享《大国速度:中国高铁崛起之路》,是一次很好的契机,带领我们回顾和展望高铁产业的发展历程。回首45年的高铁发展史穿过了多轮经济周期,产业的发展受宏观经济调控、国家战略投入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处于不同经济周期阶段,铁路产业人都有着不同的产业战略和调整策略。当前,国家倡导国企数字化转型,鼓励发展新能源,要求深化供给侧改革。人工智能技术蓬勃发展,新能源技术日益更新,铁路人依然在追求着更新的技术,更高的速度。比如时速600公里的磁悬浮技术,在2021年,可以投入实际使用的列车已经正式下线,时速1200公里的“超高速管道列车”技术也正在研究中。回顾高铁发展历史可以帮助我们深入思考,站在历史的浪潮中如何为中国轨道交通事业的再次腾飞注入更大的力量,赓续致公基因,传承致公精神,更加坚定产业报国、产业强国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