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对话。” 我读现代绘画大师吴冠中先生写的自传《我负丹青》,从作者的所感所想看到了现代中国的社会背景和美术发展流变,从中也感受到了一代美术大师的心路历程、成长经历、独树一帜的艺术理念和不屈不灭的艺术精神。自古人们追求理想和事业的道路就艰难曲折甚至险象环生,所以精神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读书的益处——让人更坚强,内心更强大。
《我负丹青》是中国现代绘画史里程碑人物——吴冠中先生于八十五岁高龄完成的自传,全书以质朴、坦率的语言回忆了其生活与思想情感的变化、转折与发展。详尽叙述了他半生艺海的心路历程,并于书中阐释了“笔墨等于零”、“风筝不断线”等经典艺术主张。在这些平实、细腻的文字中,我们看到了一位艺术家对于绘画艺术的艰深探索,他所抱持的激情与信念。
全书以吴冠中在巴黎求学,返国任教以及到各地采风等不同时期的照片贯穿,精选数十幅代表画作,全面展示了艺术家的生活与成就。本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叙“生命之流”,即随着岁月的流逝和生活的经历,讲述作者思想感情的成长、发展、转变及衰落。第二部分是“此情此景”,局部放大作者的生活观、文艺观。不少文章都曾引起强烈的反响和争议。
吴冠中的艺术理念里,“笔墨等于零”为他惹来了最多的笔墨官司,他说在绘画上“眼高手低”不应该是贬义词,他教学的重点就是培养慧眼,其次才是训练技术。艺术里艺为上,技为下。我的理解是:眼高未必手高,手法稚拙也能出艺术品;但是眼界低,出手却一定低,技术再好,也只能流于匠人层次。于是吴冠中说出了“笔墨等于零”这句话,也就是说,脱离了具体画面的笔墨技法,完全没有价值。有位古代西方画家曾指着一滩泥泞说:“我可以用这泥土表现一个金发少女。”这句话的意思是:色彩运用有相对性,孤立的颜色无所谓优劣。
把吴冠中各个时期的观点统一一起来看,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笔墨等于零”:他强调形式美,因为这决定了绘画是艺术。但他更认为,一切技巧都是思想和情感的从属,不能拘泥于固有的套路里。他自己的画作就从来不考虑固定程序,也不愿意重复自己,他作画的材料、风格经常变。在他的一次画展上,有位参观者问:“这是好几个画家的联展吧?”这句外行话反而让他觉得很欣慰。其实不仅仅是绘画艺术,吴先生的这个理念适用于所有艺术创作的领域里——如果对思想意识和情感以及价值观没有解读和认知,只是一味在意技巧和炫技,拘泥于固定的路径里,会出现一大批形式单一“无所适从”的作品。
读吴冠中先生除了感受他独特的艺术理念之外,对我更大的收获在于人不能轻易放弃自己的态度,这一点他和导演田壮壮很像,他们都是不屈服于一时一刻的舆论和攻击,即便是特殊十年那样的艰难岁月里,即便整天都在被社会各种团体和大小会议的通报批评,吴先生那种发自内心对绘画的喜爱还是无法抑制,坚持自我,坚守对艺术的执着,才知道,真正发自内心的喜爱才是带我们去彼岸的诺亚方舟们去彼岸的诺亚方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