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欧美同学会旗下《留学生》杂志刊登了致公党员陈强的专题报道——《陈强:勇担“侨海报国”使命 践行“教育强国”初心》 。
《留学生》杂志是由中央统战部主管、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主办、海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刊物(半月刊)。杂志旨在传承留学报国光荣传统,讲好创新创造精彩故事。

现将专题报道原文摘抄如下:
“报效国家、服务人民,从来都不是简单的口号,而是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任劳任怨、担当奉献。学为国用,发挥优势,作为新时代的海归青年,要将家国情怀融入到不懈奋斗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青春华章。”
在长株潭的“绿心”里,有这样一位“80后”:他曾是一名普通的留学生,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乡报效祖国;他曾是一名平凡的公务员,放弃稳定的工作,躬耕民办教育事业,致力创办高等职业学院,为社会输送更多高技能人才。他就是湖南欧美同学会理事、长沙华中医卫科技中等职业学校(原长沙华中信息科技中等职业学校)创始人兼校长陈强。
生逢盛世,年轻当有为
2002年,陈强前往加拿大求学,就读于世界知名学府英属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主修国际关系。作为学校的王牌专业,该专业对学生要求严苛:每天需要阅读200多页的文献资料,课程平均分达到A才能顺利毕业。吃得苦,霸得蛮,湖南人的韧劲儿是刻在骨子里的。重压之下,陈强自创“土葡萄糖”(茶叶水+白糖)补充能量。学习之余,他还会勤工俭学,历尽留学生活的酸甜苦辣。
2006年,作为当地华人社区促进会重要成员,陈强和他的同伴奔走呼号,借加拿大保守党议员史蒂芬·哈珀竞选总理需要争取华人选票的契机,要求加拿大政府为延续100多年的歧视华人的“人头税”政策道歉,并向遭受歧视的华人遗孀和后代做出国家赔偿。结果如愿以偿,当选总理后的哈珀以及相关政府官员在温哥华唐人街通过媒体公开道歉,承诺对受歧视华人遗孀实施国家赔偿,答应拨款资助华人社区的文化教育项目。
2008年,作为英属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学生学者联谊会执委,陈强牵头组织了英属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全校师生为2008年汶川地震遇难者召开悼念追思会。活动当天,中国驻温哥华总领事代表莅临,4000多名中外学生及华人代表齐聚学校玫瑰园广场,副校长致悼词,场面肃穆而庄严。这是该校建校百年来首次为某一国家或者民族下半旗及举办全校性质的大型活动。2008年陈强成功竞选为学校校委会成员,代表学校人文社科院近5000名学生参与学校日常管理,为学生们发声,争取更多权益。这一举打破了学校建校一百多年历史,校委会学生代表被白人本土学生垄断的历史,也是国际学生首次当选,创造了中国留学生的荣光。2009年,在时任院长Nancy Gailly的支持下,陈强获评为全校毕业生学生领袖荣誉称号。同年,为表彰陈强在留学期间为祖国做出的突出贡献,中国驻温哥华总领事馆为陈强颁发“感谢状”。
多年的留学经历,让陈强真切感受到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自豪感。2009年,站在毕业的十字路口,陈强放弃进入联合国总部的工作机会,毅然决然地回到家乡湖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怀揣民族复兴梦想学成归来,建设祖国。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海归,生逢盛世,当不负盛世。”陈强说。
开启职业教育的追梦之旅
1999年,陈强的父母创办了湘南高等教育函授中心,是湖南省规模最大的一所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机构。陈强从小耳濡目染,教育情怀深植于心。他立志改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傲慢与偏见”,梦想着创办一所具有国际特色、侨海引领、服务经济社会建设的高等职业学院。陈强表示:“多年来,社会上有些人总是用有色眼镜看职业教育。但在一些发达国家,相当一部分的中学毕业生会主动选择进入职业学校学习,成为技术工人。我相信中国的职业教育也一定大有可为!”
2015年,为响应国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陈强辞去公职,奔赴长沙,开启了他的职业教育追梦之旅:2016年举办湖南政法专修学院,2017年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合作开办全日制技能培训办学项目。2019年9月,长沙华中信息科技中等职业学校正式入驻长株潭“绿心”——长沙天心经开区,2021年4月,学校更名为长沙华中医卫科技中等职业学校(下称“华中医科学校”)。
之所以将校址落定天心经开区,陈强告诉记者,为了更好服务于长株潭城市群一体化融合发展战略,深化落实产教融合理念。园区的软件企业四面汇聚,电子商务和人工智能发展强劲,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提供一片广阔的沃土。
创业之初,陈强创办华中信息科技中等职业学校是精准对接“天心数谷”创建,瞄准“大数据+人工智能”,辐射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而2020年那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赋予了学校新的使命,“一体两翼”(即一所学校,信息科技类+医卫类两大专业群)的思路在陈强脑海中初具雏形。
新冠疫情发生之初,习近平总书记便作出了“加快建立与现代化疾病防控体系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与使用机制,及早补齐公共卫生人才发展滞后这块短板”的重要指示。对此,陈强一面带领集团下4所民办学校先后向湖南省、郴州市和永州市红十字会捐款捐物,一面加快了申办医卫学校的步伐。学校投入巨资兴建医卫类实训室,强化师资队伍,在原有软件与信息服务、物联网技术应用、跨境电子商务等专业的基础上,成功申报护理和康复技术专业。同年3月,陈强被湖南省民办教育协会评为“湖南省民办学校教育扶贫工作先进个人”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工作先进个人”,学校被评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工作先进单位”。2020年7月,学校成功申报护理和康复技术专业。次年正式更名为长沙华中医卫科技中等职业学校。
“在‘厚德图强,精业报国’校训的指引下,学校始终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尊重和爱护学生’为根本,坚持弘扬工匠精神,面向生产服务一线培养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陈强说。
事实证明,陈强的判断是对的。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2022年5月1日开始施行的新职业教育法首次明确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明确了行业和企业支持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社会责任,鼓励企业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新职教法的实施更加坚定了陈强将职业教育当做终生事业的决心。今年6月10日,湖南省政协副主席、致公党湖南省委会主委胡旭晟将新职教法落地情况调研地选在华中医科,并勉励学校要在助推产业经济发展上下功夫,为服务“三高四新”和打造长株潭一体化科技创新高地贡献力量。
情系教育扶贫,热衷公益事业
“要加大对农村地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支持力度,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关心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先后就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作出系列指示。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陈强深信教育对于扶贫的重大意义。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殷切嘱托,在教育扶贫上下足“绣花”的功夫,尽力帮助贫困学子拥有“出彩的人生”。
2020年,陈强与致公党长沙市委会共同捐款20万元给湖南省温暖工程基金会创建了“致公·华中信科班”,每年资助50名贫困学子就读,并且通过湖南中华职业教育社和湖南省温暖工程基金会给予每个学生2000元/年的补助。
2021年,陈强再次向湖南省温暖工程基金会捐款20万元,创建“致公·华中医科班”,继续资助50名贫困学子就读。在湖南省妇女儿童发展基金会下成立中强教育公益专项基金,注入首期20万元爱心款,呼吁全社会携手齐心、上下求索。陈强说,今年他还将继续向省温暖工程基金会捐款20万元,践行“良心教育、爱心教育”的办学思想。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多年来,陈强倍加关注教育扶贫和公益事业,用实际行动践行办“良心教育、爱心教育”学校的责任与担当。他坦言:“我希望华中医科学校是一所有情怀、有爱心、有内涵、有温度的学校。也希望从这里走出去的每个学生都能倾尽所学,以感恩之心回馈社会。”
书写留学报国新篇章
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要素。在共同富裕的奋斗路上,湖南比以往任何时刻都更需要人才。近年来,陈强先后与青岛海尔、湖南联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不断深化产教融合,志在为社会培养更多实用型技能人才。
今年,欧美同学会海归小镇(长沙·智能制造)正式落地,成为全国第一个进入运营阶段的海归小镇。作为湖南欧美同学会理事,陈强欢迎广大留学人员到长沙开拓事业,助力国家特别是湖南省“三高四新”建设高速发展。陈强表示,兼具中外教育背景的海归群体,成为我国建设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支重要力量。作为时代的见证者与受益者,广大留学人员要心怀“国之大者”,把爱国心、报国志、强国情融入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中。
一代青年有一代青年的使命。如今,陈强接过父辈手中的“接力棒”,在教育事业中奏响时代最强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南京大学的留学归国青年学者回信中所说,留学归国青年要大力弘扬留学报国的光荣传统,在坚持立德树人、推动科技自立自强上再创佳绩。陈强将以回信精神为动力,在创新创业领域建新功、立大业,传播好职教声音。
站在百年历史交汇点上,陈强表示,将继续秉持“侨海报国、教育兴国”理念,以良心教育与责任教育回馈三湘四水和祖国家乡的养育之恩;用责任与担当践行创业初心和对社会的承诺,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勇做产教深度融合先行者,争当湖南职业教育排头兵,以最好的姿态迎接党的二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