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公党常德市直工委主委陈勇任)复工复产中什么事情最重要?现在看,重点是通商,要把通商放在复工复产的首位。这场疫情之所以重挫经济流量,是因为隔离防疫中断互联互通。这是现在的难点和痛点,需要对症下药。在疫情施虐时,中国快递小哥们的一项创新——“无接触送外卖”,也就是他把一盒饭、一袋菜挂你家门把上,然后发个短信通知你,自己开门去拿。如此一来,快递小哥跟你既不见面、也不接触,但照样完成物流的最后一站。回头想想,倘若无此伟大发明,多少亿人闷在家里,如何保障必需品供应的?
现在被隔得支离破碎的制造业,非常需要解除痛点的有效招数。如何在防疫当头的同时实现通商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难题,否则商情不明、没订单或有订单也供不了货。这个难题的解决,我们的看法如下:
一、疫情以来,很多企业都是用开网上会议,与投资机构、来往客户保持沟通。有的企业在抗疫最困难的时候,不但给客户邮寄口罩、互通视频,还把不断更新的工厂防疫方案翻译成英文供下上游工厂分享。有的企业老板一个电话接一个电话打给回家的工人,代表企业稳住员工人心。这些都是好办法。下一步是开拓更多通商途径,因为建立企业上下游可靠的契约关系,线下面对面不可或缺。国内商务旅行大体可以了,国际商务往来是难点。前不久中国与韩国有协定优先商务技术往来,因此各地企业也要尽力而为,如何率先让商务人员走出去。即使马上难成行,也要尽可能利用通讯、视频等不同手段,每家老总跟重要客户在疫情期间保持高频接触,就算不能见面喝茶,也要保持信息来往的黏度,这对各地的产业非常重要。
二、供应链的概念出现很久了,这次疫情提醒要更新这个概念。因为供应链也可能是一条一条的链,一旦来往受阻,可能就掉了链子。前几年大家讲的那个“互联网思维”,现在完全可以用。互联网思维其实最基础的是网络思维,当年美国国防部设计Internet时,出发点就是考虑战争一旦把中央通讯枢纽打掉以后,怎么还能保持通讯?那个设计思想就是仿生自然界里的网络结构,也就是建一个网状通讯体系,其中任何一条线断了,信号可以立马转到另外一条线接通,这样,一张通讯网里的无数节点,打烂哪个也断不了通讯。就像蜘蛛网,断了哪根也没关系,拐一拐就爬到另外一条线上去了。
三、这次疫情,加上疫情前的贸易战,提醒我们要把中国供应链,要按照网络思维来一个增强版,不仅仅是一条一条的链,而是连成网状的供应链,一条打断接另外一条,还不仅仅是“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北方有南方”,而且是众多节点网状相连。像华为的海思,实际上就是不断给自己的供应链生命线,准备备胎。现有供应链好好的,也要有准备,万一断档,要有替代,要有备胎。此次疫情逼我们寻找替代,这就要有更广范的信息搜寻能力,更高水平的缔约履约本事,“吃着口里的,看着碗里的,惦着锅里的”,用网络思维重建、增强我们的供应链。所谓把商业触角伸出去,当务之急就是把供应链的触角伸出去结网。
因此,破解“通商”难题,建议企业从更长远看,要建立一个网络状的供应链,这样就任何一个节点断了都没有关系,生命力极强大,触角极灵敏,当受到外部冲击后有能力重新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