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英雄,正如音乐英雄罗德里格兹如南非人民一样。85届奥斯卡颁奖典礼落下帷幕,最佳纪录片的小金人被【小糖人】轻松斩获。图【一】这无疑是人们对艺术家最好的鼓励和祝福。南非人蒂芬·萨格曼(Stephen Segerman)与音乐记者克雷格·巴塞洛缪-史其顿(Craig Bartholomew-Strydom)在听到罗德里格兹在舞台离奇自杀的传闻后便展开了调查。最后发现这位在南非相当于迈克.杰克逊的音乐英雄竟然还活着,他在美国作为一名底特律最底层的泥水匠艰难的活着,无人知晓他在国外发挥着如此巨大的能量,甚至激励了南非几代人。幸运的罗德里格兹拿着他的小糖人在有生之年以70岁的高龄接受了所有南非人民的朝拜,如小糖人般五彩缤纷音乐梦想也到了圆满。
然而不是每个英雄都如此受到上帝的眷顾,就如我心中的那位——莫迪利亚尼。图【二】这位放荡不羁被人称为“斗牛士”的绘画天才生前一幅画也没有卖出去,他连自己的爱人和孩子也养不活。但2010年5月29日,巴黎现代艺术博物馆有5幅名画被盗,世界斐然。其中一幅被盗的作品就是莫迪利亚尼的画作之一《执扇的女子》。 图【三】 价值3000万欧元,与此同时被盗其他四幅画包括毕加索的《豌豆和鸽子》、图【四】马蒂斯的《田园曲》图【五】、布拉克的《埃斯塔克旁的橄榄树》图【六】、莱热的《静物与吊灯》。图【七】这四位都是大名鼎鼎的艺术巨匠和大师。莫迪利亚尼用如此特别的方式让大众知道了自己的价值,就如同他放纵不羁的性格一样总是出其不意,玩世不恭。从而《执扇的女子》和更多他的作品也进入了普通观众的眼帘,莫迪利亚尼这个低调而威猛的艺术家也来到了普罗大众的面前。
我之所以喜欢莫迪却由来已久,我跟他结缘也另有原因。我喜欢莫迪利亚尼因为他是真正纯粹的艺术家,在20世纪初那个现代艺术的风起云涌的黄金年代他不属于任何画派也从不随波逐流受他人左右,他只属于自己遵从内心!在那个高手云集连吃饭、穿衣皆谈主义、分派别的艺术之都——巴黎,只有莫迪利亚尼敢孤立存在于各种主义、运动、派别之外。他甚至嘲笑当时已被大家广泛接受的立体派领导者毕加索说:“毕加索难道你会娶一堆立方体为妻吗?”而此种嘲笑不止一次而是上百次,以至于毕加索差点拿枪杀了这个“狂妄之徒”,人们送他一个绰号——斗牛士。莫迪利亚尼嘲笑的是那种为了创新而创新的运动,因为他反对一切没情感的作品。尽管他无数此出言不逊,但他的才华让人无比尊敬,以至于毕加索无数次救他于危难之中。这个只比毕加索小三岁的意大利犹太人被认为是毕加索最强大的竞争对手,毕加索把他当做一辈子的激励把他当成“少年PI”里的那只孟加拉虎——理查德.帕克。图【八】毕加索临终前还一直喊着“莫迪……”我喜欢莫迪利亚尼还因为他藐视所有物质的勇气,他是毕加索眼中“饿着肚子奋斗的傻瓜”。因为他只在乎如何表达出“爱”画出人的“灵魂”。当雷诺阿向他炫耀用两张手稿换来的方圆几英里的庄园时,当雷诺阿指着一尊罗丹的雕塑说“这是我用一幅只有一个瓶子的铅笔画手稿换来的”时,他毫不为之所动。当毕加索在巴黎巴克街那家艺术家云集的咖啡馆里仅用一张巴掌大的不署名的草稿纸替在场所有的艺术家买单时,莫迪利亚尼不但不领情反而跳上桌子对大家说:“我走过一座桥来到这里,可那并没有桥;我怀揣着满腹的爱来到这里,却无人与我分享。你想用一堆立方体代表一切吗?亲爱的毕加索,难道你会娶一堆立方体为妻吗?”。此话一说完,立即赢得大家热烈的掌声。
也许是他对爱的执着对物质的藐视,他这满腹的“牢骚”终于让上帝在他35岁那年在他生命只有最后一年多的时侯,把那个属于他的拥有高尚灵魂美丽女子带到了他的身边,她就是小莫迪11岁,莫迪后期许多画作的模特——珍妮。而最令我最最神往,每看一次都会被深深打动的是她给珍妮画的第一幅画。【见封面】这幅画并不是莫迪利亚尼的代表作,也不是价值最高的作品。但所有莫迪利亚尼画作的精髓都倾注其中,更使它与众不同的是它开启了莫迪利亚尼新的生活带给人们一段凄美泣血的故事。它是莫迪后半生的创作源泉,即便那只有不到一年半的时间。它像莫迪后期所有的画作一样,背景被抽象的处理成大块的色彩,这简单的色彩简洁的形取代了过去繁复的生活背景,文艺复兴以来所注重的透视也没有了,印象主义以来所看重的光和色彩的主观表达也在野兽派之前做了更大胆尝试。这在当时绘画氛围里尤其是在肖像画的领域里在背景处理上绝对不仅仅是叛逆那么简单而是一次巨大的跨越,这是对印象主义大胆的解读和延续。他独立于同时期盛行的野兽派、图【九】未来主义图【十】立体派【十一】之外,显得格外与众不同。因为莫迪将背景更加模糊和单纯的目的与众不同,他是为了背景更加简单让人物更加突出,也十分有利于体现莫迪所看重的“人物的灵魂”。而野兽派则是要将色彩相对造型的地位更大程度的扩大和加强。与此同时莫迪在造型上也独树一帜,莫迪让人物的脖子修长而优雅这是他长期热爱黑非洲雕塑的结果,莫迪有很长一段时甚至是雕塑家而不是画家,而他的雕塑作品的风格直接映射出他后期油画作品的风格。图【十二】对此许多花钱请莫迪画肖像的人都接受不了。而这仅仅是莫迪让人接受不了的众多因素之一。在这幅珍妮一号作品中当然也不例外。莫迪作品最有特色的地方应是人物的眼睛,除开为了生存而不得不替人画的肖像外,凡是莫迪在意的作品几乎都没有眼睛,只是用一抹颜色来替代。每幅作品眼睛的色彩都不一样,这幅作品珍妮的眼睛显得格外的透彻和迷人,莫迪当时一定处于非常自信和甜蜜当中,当然珍妮本身迷人的眼睛也功不可没。在乎眼睛的画家往往会被眼睛所吸引,这是一份不可抗拒的魔力。说到莫迪画眼睛的技法有一种评论说是莫迪受到了古希腊雕塑作品的影响,众所周知古希腊的雕塑先贤们喜欢用凹陷的眼洞来代替人物的眼球,据说这样处理的人物眼神更耐人寻味,而且随着光线的变化会呈现出不同神情。而我以为莫迪真正要表达的是对人类灵魂的未知和探索,还有自己身处乱世的孤独感。
当莫迪第一次为珍妮画完这幅肖像画时,珍妮故意问他——我的眼睛在哪里呢?莫迪说:“我离你太远,看不清你的眼睛”。接着,莫迪走上去捧着珍妮的脸说“我只有看清了你的灵魂才能画出你的眼睛,总一天我会画出你的眼睛”此时,珍妮已经深深的爱上莫迪利亚尼,而这份爱竟然让这个过惯了波西米亚式放纵不羁的浪子回头,也勘称奇迹,尤其是她让莫迪的生命达到了圆满!为莫迪利亚尼的眼睛赋予更深刻的涵义。珍妮出生在一个巴黎富商家,从小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而莫迪利亚尼则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一无所有的浪荡犹太画家。在认识莫迪利亚尼之前,珍妮就非常清楚这一点。在一战刚刚结束的欧洲,犹太人正受到越来越严重的歧视,何况是一个身无分文的犹太人。珍妮的父亲就是这样一个极端仇视犹太人的天主教徒,从一开始就极力的反对两人的爱情,甚至用卑劣的手段打击莫迪企图让莫迪知难而退。可是这一切都无法阻止漂亮的珍妮疯狂、坚定的爱上莫迪利亚尼。她跟母亲说“没他我马上就会死”。为此,他主动断绝了跟父母的关系,搬出来跟莫迪同居,甘愿为莫迪做饭、刷马桶。为了帮莫迪买画珍妮不惜背着莫迪利亚尼给毕加索当模特,只为让毕加索答应在他的画展上挂一幅莫迪的画。可这不仅没有让莫迪感激,反而让莫迪觉得受到了巨大的侮辱。饱受爱情、事业的挫折的莫迪利亚尼变本加厉的酗酒,身体出现严重的病变。医生告诉他如果这样喝下去顶多还可以活半年。这对珍妮更是严峻的考验,但她一直坚定的毫无保留的爱着莫迪,另莫迪利亚尼感动不已。历来放纵不羁视金钱于无物的莫迪利亚尼终于决定为珍妮做点什么,因为此时珍妮已经有了莫迪的孩子。莫迪利亚尼决定要承担丈夫和父亲的责任。当时未婚先孕在保守的天主教世界里是极大的罪恶。莫迪走进巴克街那个依旧喧闹的咖啡厅,因为他知道在那里必可找到毕加索,更要的是他要宣布参加当年的艺术沙龙,因为获胜者可以得到5000法郎的奖金。5000法郎在当时来说足够莫迪一家舒适的过完一辈子。而此前众人已曾多次的劝说过莫迪利亚尼让其参加这个比赛,因为只要他参加了毕加索就一定会参加这个比赛。这将成为有史以来最有看头的艺术沙龙。正如大家所期待的莫迪在报名表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而毕加索也被迫迎战。艺术家们紧锣密鼓的筹备着自己的参赛作品,毕加索和莫迪利亚尼的对决也终于要上演了。比赛迅速成为整个巴黎最热的话题,人们都扳着指头期待着这一天的到来。莫迪利亚尼完成画作已经是开展当天的上午的11点。他小心将画作包起来命自己的经纪人小心的送到沙龙,而且不得离开画作半步,自己却消失了。巴黎的市政厅里却多了一个邋里邋遢的年轻人,他就是莫迪利亚尼,他要给珍妮一个惊喜,他来办理和珍妮的结婚证。
夜幕降临,巴黎下起了大雪。已经是八点差五分了,万众瞩目的1919年艺术沙龙马上就要开始。艺术家、社会名流齐聚一堂。怀孕的珍妮和母亲也在现场,但仍不见莫迪利亚尼的影子。8点整教堂的钟声敲过,沙龙准时揭开序幕。一幅幅令人期待的画作并排放在众人的面前。每幅画上都盖着一块白色的亚麻布,等待被人一一的揭开。莫迪利亚尼任然没有出现,画作被一件一件的揭晓引来一阵阵赞叹和掌声。倒数第二件是毕加索的作品,当他的画被揭晓时,大家看到一幅用立方体堆砌起来的人物肖像画——莫迪利亚尼。现场观众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和喝彩声,整个沙龙都沸腾了。而此时珍妮四处张望着仍然不见莫迪利亚尼踪迹。最后揭晓的是莫迪利亚尼的作品,人们屏住呼吸,当幕布揭开的那一刹那,人们惊呆了,空气在整个会场凝结了,长久的寂静之后毕加索带头打破了沉默,他心服口服的鼓着掌,整个会场顿时雷鸣般的掌声不绝于耳,只见画布上一位身着蓝色缎绒晚装的孕妇端坐在椅子上,恬美而优雅。这个人正是珍妮,只是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是,这个珍妮有着一双迷人的眼睛。图【十三】对于从来不画眼睛的莫迪利亚尼真是太阳从西边出来的举措。这个举动连毕加索都自叹不如,珍妮感动得泪流满面。这幅画无疑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莫迪利亚尼的身价也会瞬间飙升。但就是此时,巴黎街道上的卷曲着一个即将被大雪掩埋的人,他就是莫迪利亚尼。过度劳累的创作过程使他死于肺出血,他倒在了离成功只有一步的地方,手上拿着刚刚办好的结婚证。临死前他终于做到了他向珍妮的承诺“我一定会画出你的眼睛”。珍妮知道莫迪去世的消息后悲痛万分尽管有孕在身也追随莫迪而去。最后,人们在他们的棺木上写着“莫迪尼亚里& 珍妮以及他们的孩子长眠于此” 图【十四】
我们看惯人物年上五官齐全,乍看这幅作品是不免感到有几分不自在,看着那空洞的只有色彩的眼睛不免觉得这是哪位作者的小叛逆和小聪明吧?再看这幅画时,你是否会被这淡淡的两抹蓝色打动呢?再看眼前的这幅画,你仍然觉得画家给人物画上眼睛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吗?
——珍妮的眼睛,那是关乎生命的事情!
图【八】、莫迪、毕加索合影(左边是莫迪中间是毕加索)

图【九】、野兽派画家弗拉芒克作品
图【十】、未来主义画家翁贝特.波丘尼作品《城市在上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