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万水朝东》

 文章来源: 作者:致公湖南  时间:2014-03-27 00:00:00

编者按:《万水朝东》(中国政党制度全景)由陈延武同志所著,系中央统战部推荐书目。为了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九十周年。本书全面回顾了中国政党制度产生、变化、发展和不断完善的历史进程,重点描绘了中国政党制度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系统阐述了历史与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的多党合作和整治协商制度,史料翔实,结构别致,既有学理性又通俗易懂读。

     王政同志系中国致公党湖南省直党员,经省委主委胡旭晟、副主委应若平推荐此书后,撰写了读后感《万水何以朝东——品读<万水朝东>》一文获得中共湖南省委学习办征文活动优秀奖。 现全文刊发,以飨读者。 

 

品读《万水朝东》

     十八世纪英国政治理论家埃德蒙德·柏克对于政党曾有过一个堪称经典的定义:政党是一些人基于一些一致同意的原则组织起来、并用他们的共同努力促进国家利益的团体。从这一含义可以看出政党形成必备的三个基本要件。首先,它是一群人的组织,一个人不能构成政党;其次,政党有共同的活动基础,如信仰、主义或者普遍认可的原则;再有,与一般群众组织、利益集团不同,它成立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国家利益。

    由此可见,政党的产生需要具有充实的内外条件,而它能否具备持久的生命力则与它的领导阶层、政治纲领、重要决策等息息相关。从一个政党的原则、基本纲领中我们可以发现它所代表的阶层利益和政治主张,从以往一些政党的兴衰成败中我们也可以总结出大有裨益的经验和启示,因此,全面地了解一个国家的政党制度无疑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陈延武先生的《万水朝东》就为我们展示了一幅中国政党发展的多彩画卷,它如实详尽地呈现了波澜壮阔、风云变幻的近现代中国政党制度,作者以客观翔实的史料、厚重沉稳的笔触,打开了一扇透视过去与现今的窗口,让读者通过细致的追溯与回望去了解中国政党在历史潮流和时代巨浪翻涌奔腾中曲折坎坷的嬗变历程。

    此书主要记录了民国以来中国政党发展的三个重要历史时期以及在政党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磨灭作用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从书中我们了解,中国政党制度最早形成于民国初年,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推翻封建腐朽的清朝统治后成立了中华民国,仿照英美国家建立了中国最早的现代政党制度--多党制,随后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推行这一政治主张。在此影响下,名目繁多的政党、政团纷纷宣告成立,一时间集会结社,犹如疯狂,而政党之名,如春草怒生,在短短几个月内便产生了大大小小三百余党,经过不断地分化组合、相互渗透后形成了一副“四党、三派、两阵营”的政党格局。然而,这种欣然景象并没有持续多久,在中外反动势力的合谋下,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随后宋教仁被刺案发生、“二次革命”以流血失败,在袁世凯一系列破坏行动下新生的民国四分五裂,多党制也最终以夭折流产告终。

    书中记录的中国政党制度的第二个阶段是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一党专政。袁世凯称帝后引起了举国声讨并被轰下台,从此中国进入了黑暗的军阀混战时期。孙中山与资产阶级革命党人于广州成立了国民政府,设想推行两党制,但是俄国十月革命让他彻底认清了帝国主义列强插手中国的险恶用心,也让他明白一个政党只有与广大人民尤其是工农阶层结合才能有效发动和引导革命事业走向成功。正是基于这一共同基础,国民党与新生的中国共产党自然地走到了一起,国共两党在大革命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两度合作并取得了重大胜利,加快了中国民主革命的进程。但是,共产党和国民党在价值观、最高纲领上的种种区别造成了一些不可避免的冲突和矛盾,1927年4月,蒋介石公然背叛民主革命,反共清党,在南京另立国民政府,实行一党专政,宣布进入 “训政”时期,在这一阶段政党体制的主要特征表现为一党专政、军事独裁和特务统治,为反抗这种高压白色统治,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建立了团结合作的同盟关系,推翻了国民党一党专政统治。

    中国政党制度的最后一个时期便是酝酿于民主革命时期、形成于建国之时、蓬勃发展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多党合作制,陈延武先生在书中也辅以了较大篇幅去论述这一政党制度的历史背景、形成原因、成长过程等等。从书中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团结合作是中国革命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论是共产党还是民主党派都无法单独依靠自身的政治力量去推翻三座大山的压迫,但他们却都有反帝、爱国、争取民主的政治纲领,这一共同的政治主张成为了他们最初携手合作的基础。在国共两党的激烈斗争时期,民主党派理所当然地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并与之结成风雨同舟、战斗与共的关系。解放战争后期,民主党派毅然抛弃欧美式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建国方案.接受新民主主义革命路线,实现了历史性转折,并与中国共产党共同担负起建国的庄严使命。在跨越六十余年的多党合作历史上,共产党与民主党有过分裂对立,有过精诚合作,然而,两党通过不断的磨合最后实现了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舟、行动上同心同行。

    通观陈延武先生展现的中国政党制度发展历程后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只有符合国情特色、代表大多数民众利益、顺应时代发展的政党制度才能表现出强大的的生命力、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支持与拥护、才能为整个国家与社会谋取最广大的幸福。

    孙中山穷其一生想创立一个“三民主义”的理想国度,他身上体现出来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革命精神深为后世所敬仰,然而他想通过多党制来实现政治理想却最终失败那是因为,多党制脱离了中国社会现实,无法适应当时的社会土壤。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占据社会大多数的群体是农民和其他中间阶层,而作为西方舶来品的多党制它没有重视农民阶层的利益,因此它获取不了推行政党政治的群众基础和阶级基础,再加上民族资产阶级对外国资本和封建势力的妥协以及缺乏广泛的政治认同,多党制出现了严重水土不服的症状,在短期内就被中外反动势力破坏了,以至于孙中山自己后来在评论中国照搬西方多党制和议会制时曾说到:“不但是学不好,反而学坏了。”

    蒋介石强制推行的一党专政制虽然有雄厚的大官僚、大资产阶级的支持但却依然失败,究其原因无非是一党专政、个人独裁、摧残民主、消除异己的政治体制既违背历史发展规律,又违背人民意志。一党专政使得国民党的躯体日渐腐朽,百病丛生而无药可治,在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和人民大众面前,它最终为历史所抛弃。

    而多党合作制之所以能发展至今是因为领导者共产党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拥有坚实的群众基础,在充分尊重历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把住了时代的命脉,在不同历史时期都能根据不同发展要求灵活、有针对性地联合民主党派和其他阶层构建社会主义事业;此外,在多党合作的历史上,共产党敢于诚实面对以往错误并加以改正,恩格斯说过:“伟大的阶级,正如伟大的民族一样,无论从哪方面学习都不如从自己所犯错误的后果中学习来得快。”针对反右运动扩大化和文革期间的历史错误,1979年,邓小平科学阐释了民主党派性质地位,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在 1993年这一政治制度更是被写入了宪法,自此之后这一政治制度一直蓬勃发展至今。

    六十年肝胆相照、荣辱与共,六十年通力合作、共创辉煌,多党合作事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展现出了越来越广阔的发展前景,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由计划体制转向市场体制,创造出了一种时称“中国模式”的全新现代化之路。中国模式的优异表现引发了全球对这种成功原因的广泛研究。有人认为,中国人勤劳、节俭、储蓄率高,从而为投资积累提供了巨大资本;也有人认为,经济全球化使中国具有庞大的廉价劳动力,因此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得以成功实施,并成为全球化最大赢家。还有人认为,由于中美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关系改善,导致中国打开国门,吸引了大量的国外投资和抓住西方产业转移的机会,成为拉动中国经济成长的重要力量。这些看法都一定程度地说明了中国成功的原因,但却都回避了政治制度这个因素。

    多党合作制克服了西方两党制或多党制国家政党之间互相攻讦、互相倾轧的弊病,能够保证集中领导与广泛民主、充满活力与富有效率的有机统一;同时,它也规避了一党制缺乏民主,缺乏监督,无法广泛反映民意和集中民智的劣势,能够通过参政党更好地团结人民参与国是,当家作主更好地了解下情,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更好地凝聚人心、化解矛盾,维护社会安定,而这些优势正是中国取得成功的关键原因。

     在多党合作制的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民主和谐、社会安康的环境中,生于改革开放后的我们可能无法了解现在享有的这一切多么珍贵、多么来之不易,而《万水朝东》这本书则以回望过去的方式提醒着我们不应该忘记,为了争取真正的社会民主和安定,无数革命烈士甘愿抛头颅、洒热血以换取光明理想之景,伟大的国父孙中山即使在临终前依然叮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同时,我们更不应该忘记,无数共产党和民主党人在争取通向真正的社会民主和安定的道路上呕心沥血、众志成城。因此,在政治民主、社会安定的今天,在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继续坚持和完善具有历史必然性伟大独创性巨大优越性多党合作制度,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在长期团结合作实践中形成的重要政治准则,不断推进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确保多党合作事业的风帆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胜利前行。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多党合作制必定能够为社会主义事业谱写更加动听的新曲、奏响更加美丽的乐章!

版权所有 中国致公党湖南省委员会 信息产业部备案序号:湘ICP备190015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