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一系列新论断、新观点、新决策、新举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成果和最新发展。《决定》明确提出“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并按照这个要求,提出了经济领域众多新的重大改革举措。这将在我国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产生深远影响,也将是我国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场新的变革。
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我国改革理论的重大发展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紧紧围绕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同时还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所以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实际上就是在资源配置中,是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还是政府起决定性作用的问题。35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始终是围绕着正确认识与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这一核心问题展开的。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其根本特征就是否定和排斥市场作用,完全由政府通过国家计划进行资源配置。当时主导的传统观念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因此,改革开放要在实践上突破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就必须在思想上突破否定和排斥市场的传统观念的束缚。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实践的推进,我们对政府(计划)和市场关系的认识逐步摆脱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对推动改革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特别是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在视察南方重要谈话中明确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个精辟论断,使我们对政府(计划)和市场关系的认识有了重大突破。随后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一重大理论突破,对推动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在党的十四大提出市场作用的定位之后,我们党一直在继续探索适应改革和发展客观实际变化要求的准确定位。党的十六大提出“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同时删去了“在国家宏观调控下”的定语。党的十七大提出“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党的十八大进一步提出“更大程度更广范围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从党的十六大到十八大,在市场基础性作用前面所加的关键词虽有所不同,但都集中在强调改革取向是增强市场作用。这些重要论断为此次《决定》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在思想和理论上作了准备。
从实践背景看,国际经济环境和国内发展阶段的重大变化,迫切要求我国经济加快转型升级,进一步增强发展活力和创新动力;而当前经济发展中不可持续的突出矛盾,如部分商品和要素价格扭曲、经济结构和发展方式不合理、产能过剩、地方债务和金融风险积累、生态环境恶化等,都与政府对资源配置干预过多和干预不当、市场功能发挥不够有密切关系。《决定》根据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阶段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广泛考虑各方面意见,将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修改为“决定性作用”,虽然只有两字之差,但却是提出了一个重大理论观点。“决定性作用”和“基础性作用”,这两种表述不是矛盾和对立的,而是一致和衔接的,前者是在后者基础上与时俱进的发展。“决定性作用”的表述,在理论上更为明确、更加到位,对于现阶段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更有针对性,是我国改革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重大发展。这个新表述有利于进一步在全党全社会树立关于政府和市场关系的正确观念,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标志着新的资源配置形态的诞生,它将开创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局面,也是一场新变革.
二、市场经济和资源配置的内涵与实践
市场有多种含义,这里说的市场,是指以商品等价交换为准则的经济活动,即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共同成果。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作为市场经济的原始形态在世界各国古已有之,只是到资本主义产生后,简单商品经济才发展成为近代市场经济,并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发展。1848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说:“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资产阶级革命清除了封建社会制度束缚市场经济发展的障碍;而正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催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工业革命,使机器大工业和社会化生产得以迅速发展。自1848年至今160多年间,全球创造的生产力更是大大超过历史上所创造的全部生产力。全球生产力的这种巨大发展,应归因于经济全球化所带动的市场经济在全球的发展。历史和现实表明,与其他经济体制相比,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最有效率的体制,也是发展生产力和实现现代化的最优途径。
市场机制包括价格机制,竞争机制,供求机制等.市场经济基本原理就是供求关系,供大于求价格下跌,反之,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企业利润提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通过竞争实现优胜劣汰,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虽然市场调节资源分配也有一定的滞后性,盲目性,但整个社会资源配置是理性的.所以发达国家的一个基本经验就是实现资源配置的市场化.中国五千年的自然经济使我们落后了,然后又搞了四十多年的计划经济,计划经济使我们的经济面临崩溃边缘.只有改革开放35年以来,我们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才发生巨大变化,归根结底也是越来越多地发挥了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所谓资源配置,指的是各种生产资源如何用于各种商品的生产,以及所生产的商品如何分配到各生产要素所有者。资源配置的不同方式,会产生不同的配置效率。市场经济之所以能够使资源配置以最低成本取得最大利益,是因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有关资源配置和生产的决策是以价格为基础的,而由价值决定的价格,是生产者、消费者、工人和生产要素所有者之间在市场自愿交换中发现和形成的。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优势在于:作为市场经济基本规律的价值规律,具有通过市场交换形成分工和协作的社会生产的机制,通过市场竞争激励先进、鞭策落后和优胜劣汰的机制,通过市场价格自动调节生产(供给)和需求的机制,从而可以引导资源配置符合价值规律以最小投入(费用)取得最大产出(效益)的要求。因此,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本质要求,是在经济活动中遵循和贯彻价值规律。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其实质就是让价值规律、竞争规律和供求规律等市场经济规律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资源配置有两种,一种是计划机制,另一种是市场机制.改革前,我们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实践证明是失败的.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阶段,即在社会资源配置中起补充作用;然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阶段,市场机制对资源作用有了进一步增强,但计划机制仍起主导作用;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提出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基础性作用,表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已占据主导作用.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提出,要紧紧围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这表明资源配置中市场机制的作用进一步增强.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对这种结合新的重大发展。
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实践看,改革开放35年来走过的路,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改革,不断打破旧体制,解放活跃生产力的过程.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绝大多数经济领域的资源配置已基本上通过市场进行。但是,在各个经济领域,在生产、建设、流通、消费各个环节,资源配置违背价值规律要求导致资源低效配置乃至严重浪费的现象还十分普遍。其根本原因在于现行经济体制仍然存在不少束缚市场主体活力,以及干扰、阻碍市场和价值规律起决定性作用的体制机制弊端。《决定》明确指出,要“着力解决市场体系不完善、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问题”“必须积极稳妥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其根本原因就是市场经济体制的效率远远高于计划经济体制.市场经济是一种资源配置效率最高的经济体制,资源配置的效率是把有限的资源,让它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劳动.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怎样分配,这是最重要的,而不仅仅是数量的分配,还有要素分配如何充分发挥优势,如何把劳动者创造性调动起来等.所以资源就是经济生活过程中的一切要素,通过市场达到效用最大化.因此按照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决定》提出的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各项部署,对于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激发全社会创业、创新、创造活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一定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三、全面认识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关系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也要发挥政府的经济职能和重要作用。《决定》对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指出:“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政府的职责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
政府作用既不是取代市场,也不是弱化市场,而是弥补市场失灵,并为市场有效配置资源和经济有序运行创造良好环境.西方发达国家政府干预的对象是市场功能充分发挥的成熟市场经济,与之不同的是,在我国市场经济从未得到充分发展;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起始点,不是自由竞争和发达的市场经济,而是政府高度干预的计划经济;当前改革开放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也仍然是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解决政府对经济干预过多、干预不当和监管不到位问题,因此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但这绝不是说市场是万能的、可以把一切交给市场、所有领域都市场化;更不是认为政府对市场可以撒手不管。《决定》强调“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说明我国的市场化改革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的经济市场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不是起全部作用。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也是讲道德、讲诚信的经济,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不仅受利己动机和竞争压力约束,而且要受法律、法规约束和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约束。因此,政府“有形的手”有效配合市场“无形的手”发挥作用,才能保证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经济市场化改革的核心是解决"效率"和"公平"问题,这意味着未来我国改革的核心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即在提高要素生产率上做文章.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人是生产力中最重要的因素。我国是有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人口超过美、日、欧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人口的总和,发展需求和潜力也大得多。这么多人的就业、创业,这么多需求的满足,这么多经济、社会建设事业的发展,这一切都必须依靠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全社会所有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归根到底是要进一步解放对生产力发展的所有束缚,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实践证明,我国有党的正确领导,政府的有效宏观调控和积极有为,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独特优势。改革开放35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之所以能够取得历史和全球罕见的巨大成就,这同我们党和政府在推动改革开放和发展、维护发展环境稳定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是分不开的。在这个进程中,我国宏观调控和政府治理,也积累了包括成功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和国际金融危机在内的丰富经验。这些经验是今后应当坚持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其中一条重要经验,就是以国家发展战略和规划为导向,正确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手段,调节总需求和总供给水平,防范财政、金融的系统性风险,防止经济周期性大幅波动,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同时,由于市场机制作用具有一定的自发性、盲目性和失序失控性,市场主体为获得自身利益最大化有可能与社会利益发生冲突,因此政府必须在宏观上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在微光是切实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解决市场外部性问题,保护生态环境和劳动者、消费者的安全、健康等权益。政府还必须采取反对垄断和不公平竞争的经济性规制,严厉打击假冒伪劣和一切欺诈行为,切断权钱交易的利益链,斩断操控市场的“黑手”保障竞争公平和消费者利益。尤其重要的是,由于市场机制不能很好地解决公共产品供给和收入分配公平问题,政府必须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维护和规范由市场形成的初次分配秩序,并通过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等手段对收入再分配进行合理调节,防止收入分配差距过大,降低严重的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的政治风险,促进共同富裕,维护公平正义和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