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现代政党政治发展历程中,不同的政党制度总会产生不同的党际关系模式。当今中国的多党合作制度,决定了执政的共产党和参政的民主党派之间是一种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亲密友党关系,并且这种关系随着相互合作的不断加深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推进而深化。“同心”思想的提出,既是对这一关系的历史传承,又是在新时期新阶段最鲜明的理论和实践创新,是坚持和完善我国特色多党合作制度的重要理论指导,对我国多党合作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拟从多党合作的视角探讨这一思想的主要生成、科学内涵、重要价值与现实践行。
一、多党合作视角下“同心”思想的主要生成
任何重大理论和思想的生成都不能离开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恩格斯称之为“从已有的材料出发”。“同心”思想的主要生成,建立在多种已有的、深厚的材料的基础上,即“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90年波澜壮阔的历史和实践”,而从多党合作的视角来看,则是我国特色多党合作理论和多党合作历史与现实实践共同作用而产生的思想成果。
(一)中国特色多党合作理论是“同心”思想生成的理论基础。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中国特色多党合作理论。毛泽东强调指出,要充分看到民主党派的作用,他说:要向大家讲清楚,从长远和整体看,必须要民主党派,要给事做,尊重他们,当作自己的干部一样,手掌手背都是肉,不能有厚薄,对他们要平等,对民主党派应该是“团结、建设、进步”。邓小平要求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真诚合作,共同把国家的事情做好。江泽民也指出,中国共产党应加强同民主党派的团结,搞好经济建设,努力维护安定团结的良好社会环境。三代领导人关于多党合作的论述,明确指明了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和参政的民主党派之间所形成的广泛政治合作的政党关系,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其参政地位和参政权利受到宪法和法律保护,“要坚定不移地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巩固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的多党合作的良好政治格局,发展我国各政党民主团结、生动活泼的和谐政治关系,同心同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同心思想”的生成,是对中国共产党关于多党合作理论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多党合作理论在新时期新阶段的充实、丰富和发展。
(二)多党合作制度的党际认同是“同心”思想生成的实践依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适合国情的获得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一致认同的政党制度。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就说:“我党同党外民主人士长期合作的政策,必须在全党思想上和工作上确定下来。”后来,邓小平明确强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行多党派的合作,这是我国具体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所决定的,也是我国政治制度中的一个特点和优点。”江泽民则指出:“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长期历史形成的,适合我国国情。它确定了共产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领导地位,而不是各党派轮流执政;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权中处于同共产党合作共事和参政议政的地位,而不是在野党、反对党。中国的政局要稳定,就必须稳定这个格局。”胡锦涛更进一步强调这一制度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作用,他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要求。要坚定不移地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巩固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的多党合作的良好政治格局,发展我国各政党民主团结、生动活泼的和谐政治关系,同心同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党派对这一制度也给予了充分地认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各民主党派明确表示“愿在中共领导下,献其绵薄,共策进行,以期中国人民民主革命之迅速成功,独立、自由、和平、幸福的新中国之早日实现。”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民主党派再次表示:“经过学习进步,将永远追随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而一道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在新时期,民主党派更是表现出极大的认同,正如民革中央主席周铁农2008年所说,“从实践上看,现行的政党制度已经保证中国实现了连续30年保持政治稳定、经济繁荣,这是已知数;换个政党制度是未知数。既然已知数是可以接受的,而且感觉还不错,为什么要找未知数来代替呢?”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对多党合作制度的认同,是风雨同舟、荣辱与共的体现,是中国人民取得胜利的重要政治保证,是“同心”思想生成的实践依据。
(三)多党合作事业的新发展是“同心”思想生成的现实条件。自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断强化同民主党派之间的合作,推动了多党合作事业的新发展。2005年和2006年,中共中央相继颁发《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中共中央关于巩固和壮大新世纪新阶段统一战线的意见》等重要文件,就加强多党合作制度建设提出了新政策新措施,标志着多党合作进入制度化建设新阶段。2007年,《中国的政党制度》白皮书的发布表明了中国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决心和信心,不仅为多党合作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制度保障,还赋予了其新的内涵和发展目标。2012年,中共中央下发《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的意见》,高度重视民主党派队伍建设,开拓了多党合作事业的新格局。每年,各级政府与党委就政治经济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同民主党派进行协商,听取意见建议,民主党派积极建言献策、贡献智慧力量,创造了参政议政、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的新模式。这些新发展对进一步发展多党合作事业提出了新要求,是“同心”思想生成的现实条件。
二、多党合作视角下“同心”思想的科学内涵
“同心”思想包括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和行动上同心同行等核心内容,是思想、目标和行动的高度统一,“三者互相印证、互为因果,同德是‘同心’的思想根基,同向是‘同心’的目标保证,同行是‘同心’的实践检验,三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辉映出‘同心’思想的耀眼光芒。”而从多党合作的视角来看,“同心”思想不仅是我国多党合作历史经验的总结升华,也是多党合作本质规律的集中体现,更是多党合作科学内涵的深刻揭示。
(一)“思想上同心同德”深刻揭示了多党合作的核心价值和逻辑起点。在“同心”思想中,“思想上同心同德”明确了一种基本的政治立场和价值基础,反映在多党合作中就是执政的共产党与参政的民主党派在核心价值观上的统一。在我国多党合作制度中,民主党派的核心价值观与中国共产党的核心价值观基本一致,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都认同中国特色政治发展道路,都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等。“思想上同心同德”的提出,就是对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这些一致核心价值观的涵盖,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只有坚持统一核心价值观达到“思想上同心同德”的政治立场,才能形成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多党合作关系;“‘思想上同心同德’是通过历史与现实的纵向联系把特殊年代的情感认同转化为对当下发展模式的认可,进而自觉转化为思想指南,这是其服务于政治共识的优势所在。”因此,“思想上同心同德”是我国多党合作的核心价值与逻辑起点,是“同心”思想展现的理念维度。
(二)“目标上同心同向”深刻揭示了多党合作的理想追求和终极导向。“目标上同心同向”是“同心”思想的政治保证和方向规定,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明确了奋斗目标,而从其对多党合作产生的意义来看,则是执政的共产党与参政的民主党派对未来发展的一致和确认。目前,我国特色政党制度形成了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的良好政治格局,为多党合作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但是,多党合作的发展需要与时俱进,而与时俱进的发展需要有正确的方向和目标,必须有基本一致的理想追求和终极导向,否则,我们的发展就可能会偏离正确的轨道,这在多党合作上,就要求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在共同维护现有基础的同时强化科学发展。因此,共产党需要通过自身建设提升执政能力,民主党派需要通过自身建设提升参政能力,这样才能促进多党之间的合作。“共产党的执政能力越强,民主党派参政的积极性就越高;而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能力越强,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就会越巩固。双方互相共进,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才有保障,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也才会发展更好。”由此可以看出,“目标上同心同向”的提出,是对我国多党合作的理想追求和终极导向的揭示,是对多党合作价值的肯定,是“同心”思想显示的目标维度。
(三)“行动上同心同行”深刻揭示了多党合作的科学规范和现实落点。在“同心”思想中,无论是价值基础的确立还是目标理想的追求,最后的落脚点都在行动。“行动上同心同行”,在多党合作的具体实践中,就是强调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在具体的工作中,要遵循共同的政治准则、基本一致的行为规范、甚至大体相近的节奏安排。这就意味着,执政的共产党与参政的民主党派在拥有共同目标取向的前提下,共同推动新时期各方面工作的落实,相互促进、相互监督,共同应对来自各方的挑战,将其延展到多党合作的发展中,就是要强调科学规范对多党合作同行的重要作用。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实现了史无前例的多党合作,民主党派和中国共产党在各自性质、纲领、阶级基础以及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虽具有差异,但在政治目标和根本利益上具有一致性,是一种求同存异的合作,同时,这种合作的政党关系是互相促进的,需要在自身建设中进一步推动而走向规范,“巩固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关系,实现我国政党关系长期和谐,……既要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又要积极支持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使执政党建设与参政党建设相互促进,更好地统一于多党合作、共创伟业的历史进程中。” “行动上同心同行”明确了多党合作的科学规范和现实落点,是“同心”思想表达的行动维度。
三、 多党合作视角下“同心”思想的重要价值
“同心”思想的提出,不仅揭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最鲜明的特质,而且,从多党合作的视角去考察,这一思想还是我国多党合作继续向前发展的理论指导,在推动中国特色多党合作制度中具有极其重大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一)“同心”思想以与时俱进的品质为多党合作明确了发展目标和实现途径,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思想成果。“同心”思想强调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在目标上同向、在行动上同行,这就意味着,我国多党合作发展的目标在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按照执政党建设和参政党建设相互促进的工作要求,坚持在履行职能中认识大局、认识国情、认识责任,经受锻炼,也需要注重科学的理论武装和坚定的政治信念等。“同心”思想对多党合作发展目标和实现途径的明确,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多党合作发展理论中共产党不仅要与工人阶级政党合作,还要与小资产阶级以及资产阶级各个民主党派进行合作,以壮大革命力量等方面的认识,同时又根植于中国的土壤,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要求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充分反映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本质要求,是在坚持与时俱进品质基础上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思想成果。
(二)“同心”思想以实事求是的态度为多党合作发展提供了基本思路和重要保障,是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必须长期坚持的理论指导。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各有优势,如何处理好多党之间的合作,实现党际关系的和谐,需要有事实求是的精神和态度。“同心”思想立足于当今中国社会发展态势,特别是立足于多党合作发展现状明确了多党合作发展的基本思路和重要保障。在基本思路上,“同心”思想要求重视发挥民主党派的作用,积极帮助和促进民主党派的进步和发展,让民主党派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的协商和国家事务管理,参与国家各项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的执行。“同心”思想还要求民主党派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同心同德、群策群力,把社会各方智慧和力量充分调动起来、凝聚起来,最大限度地形成统一意志,最大限度地集中社会资源,推动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在重要保障上,“同心”思想要求进一步完善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内容、方式、程序,进一步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建设和加大党外实职干部的任用等。“同心”思想提供的基本思路和重要保障,是我国多党合作事业发展规律的诠释,是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必须长期坚持的理论指导。
(三)“同心”思想以开阔的视野为多党合作发展确立了科学机制和丰富内涵,是巩固和完善中国特色多党合作制度的重要指南。当今时代,国际和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在变化了的情况下如何创新固有的理论成为马克思主义者思考的重大问题。“同心”思想的提出顺应了新的时代特征和发展要求,用更为广阔的视野对多党合作发展机制和内涵进行新的探索。在机制上,“同心”思想要求通过规范政治协商、完善参政议政、创新民主监督,为构建设置合理、程序科学,系统协调、运行顺畅,衔接紧凑、有序高效的多党合作发展机制而努力;在内涵上,“同心”思想要求围绕推动科学发展增强优势、围绕促进社会和谐创新平台、围绕发展民主政治提升功能,把多党合作发展放在与时俱进中创新实践、大胆探索,紧扣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这一主题来思考谋划。“同心”思想确立的这些科学机制和丰富内涵不仅深化了多党合作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准确把握了多党合作运行的特点和方式,而且还深刻总结了多党合作发展对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作用,是巩固和完善中国特色多党合作制度的重要指南。
四、多党合作视角下“同心”思想的现实践行
“同心”思想是新时期新阶段巩固和完善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指南,在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和重要意义的同时,必须深入地践行。从多党合作的视角来说,践行“同心”思想对进一步发挥多党合作的优势和作用,推动中国特色多党合作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中国共产党和民主党派共同的政治责任和时代使命。在多党合作中践行“同心”思想,需要中国共产党有博大的胸怀、民主党派有更强的能力和各领域有更健全的制度为保障,只有这样,多党合作才能在思想上达至“同德”的最高境界,在目标上达到“同向”的高度契合,在行动上达于“同行”的根本准则。
(一)在多党合作中践行“同心”思想,需要有中共各级领导干部的博大胸怀。领导者的胸怀不仅代表其人格的品位和质量,其处事的风度和气量,而且,其是否博大宽广,还决定着追随者的数量。在建国前后,在很大程度上,正是中国共产党的博大胸怀,才吸引了各民主党派的同心同行,才成就了我国的多党合作制度。在当前,在多党合作中践行“同心”思想,对执政的共产党来说,尤其是对其各级领导干部而言,不仅要有领导民主党派干事创业的能量,更需要有正确对待民主党派的胸怀和气量。一是要摈弃对民主党派的某些错误认识。由于民主党派在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越来越大的重要作用,中共领导干部在对待民主党派问题上的思维和观念已获得重大改变,但客观地讲,仍有不少领导干部依然存在一些错误观念,而且越到部门越明显,越到地方越突出,越到基层越尖锐,比如,认为“民主党派是花瓶”,认为民主党派不能用或不敢用,甚至认为民主党派是在抢位置、争权力,等等。这些错误观念若不能根本消除,就必然会损害“同心”思想的践行。二是要进一步拓展民主党派发展的空间和平台。随着我国民主政治进程的加快,民主党派在各自领域已经有了重要贡献,但事业的发展需要更为广阔的平台。在多党合作中践行“同心”思想,就需要各级中共领导者更广泛更充分地吸纳他们、重视他们、扶持他们。三是要加大对民主党派的引导和监督。民主党派的队伍总体上是好的,但“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在民主党派身上也同样存在,在多党合作中践行“同心”思想,中共各级领导干部应当更进一步地加以引导和监督,积极引导民主党派克服危险,帮助其健康发展。总之,“同心”思想的践行,绝不仅仅是民主党派的事,也绝不仅仅是统一战线的事,它首先应该是各级中共领导干部的事。
(二)在多党合作中践行“同心”思想,需要有民主党派的能力提升。同心同行,不仅要有愿望,还要有能力;民主党派践行“同心”思想,不仅要有高度的思想认识,而且还要有相应的能力和素养。在新时期,民主党派的各项能力都已明显增强,但同与时俱进的执政党相比,民主党派各方面的能力和水平都显得十分不足。如何进一步提升能力和水平,建设好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的参政党,这是民主党派需要认真面对的重要问题。在当今国际国内独特的大背景大环境之下,在多党合作中践行“同心”思想,迫切需要民主党派进一步提升以下能力:一是面对复杂局面的政治把握能力,二是应对改革开放深入发展的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能力,三是担任实职的党派领导干部和民主党派负责人的组织领导能力与合作共事能力。要真正提升这些能力,在组织层面,需要民主党派诚恳地以中共为师,一是重视“思想建党”,以积极的理论探索强化特色,以牢固的思想共识凝聚队伍,这是中共强大战斗力的根本保障;二是强化“组织建党”,以扎实的措施实现“人才兴党”,以完善的机制来盘活资源、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三是强化机关建设,尤其要大力提高其作为党政机关的战斗力和作为党员之家的亲和力。
(三)在多党合作中践行“同心”思想,需要有社会政治各领域的制度保障。在现代社会的发展中,制度已越来越显示出其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根本性作用。在多党合作中,健全的制度保障是形成良好政治格局和营造和谐政党关系的基础,是规范党派工作、发挥党派作用的重要保障。在多党合作中践行“同心”思想,需要各领域的制度保障,并把这种制度保障建立在协同的基础之上。一是要大力强化各项程序建设。目前,各级中共党委政府和人大政协对于民主党派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并相继出台了许多很好的制度,但这些制度有时对相关的操作程序缺乏具体详尽的规定,从而使其在实施过程中效果大打折扣。程序不仅是实体要求的具体落实和现实保障,而且往往还是取得实际成效的先决条件,而这恰恰是中国文化精神中最薄弱的环节,也是当前最需要我们去强化的领域,同时还是最具可操作性的切入点。二是要进一步完善工作的实体要求。如何让民主党派在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过程中践行“同心”思想,需要各级中共党委政府和人大政协在制度层面进一步完善相关工作要求,包括在换届过程中,保障各级政府及其工作部门中民主党派成员的实职安排,保证党派成员在人大代表、人大常委会和专委会中占有适当的比例,以及各级人大政协更多地吸纳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的党派成员参加各种视察、调查、检查活动,等等。三是民主党派要全面加强制度建设。民主党派要建立健全领导班子工作制度和日常议事制度,强化包括组织发展、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政治学习、思想宣传及机关建设等在内的自身建设制度,全面落实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社会服务、对外联络、联系基层等工作制度,进一步推进绩效考核制度化等,通过制度建设促使党派的各项工作在更加规范化的轨道上不断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