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民主党派自身建设的若干突出问题及对策

 文章来源: 作者:致公湖南  时间:2013-12-30 00:00:00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长期存在和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中国近现代历史进程中大统战格局得以形成和完善的重要条件,是中国各民主党派实现自我更新、长远发展的内在需要。
民主党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中的参政党,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政治责任和参政职能。民主党派自身建设主要内容包括思想、组织、制度和机关建设等多个方面。民主党派在不同历史时期自身建设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就,但随着民情、国情、党情和社会经济政治结构的新变化,对民主党派在历史任务、政治素质、政党职能和党派发展等方面提出了新要求。
现阶段,部分民主党派和党派自身建设中所遇到的突出问题,影响了民主党派职能的履行和作用的发挥,也制约着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其突出问题有:
(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基本制度的历史地位、必要性和长期性上认同感不强。
1、部分民主党派成员特别是年轻的党派成员没有经历过与中国共产党生死与共、长期合作的革命实践,也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的中国政党制度发展历史的培训和教育,更有少部分党派成员有着留学经历,受西方政党制度的影响和浸染,对民主党派接受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无论是从感性认识上还是政治事务上都缺少真心认同,认为民主党派作为政党就应有独立的政治立场和鲜明的党纲,潜意识中将民主党派由“参政党”臆想为西方政党体制下的“制衡党”,缺少作为民主党派接受中国共产党政治领导的向心力。
2、部分党派成员甚至在中共党员中的部分领导干部,认为民主党派是中国政党制度的政治安排、是政治需求或装饰,将“大统战”观念异化为“大一统”观念、视“多党合作”为摆设,将“政治协商”走过场。部分民主党派成员有浓厚的“共产党培养”情结,不敢建真言、献实策,热衷于颂赞歌、争名利。部分地方贯彻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满足于转发文件,开不痛不痒的座谈会、茶话会,统战工作出现“上热、中温、下凉”的怪现象。
(二)民主党派自身建设不能适应新时期新要求,创新动力不足,“瓶颈”效应明显。
1、思想建设总体情况良好,但暴露出的问题具有普遍性和相似性。诸如:在部分民主党派市委或支部,思想教育就是集中起来念念文件、发发书刊,缺乏剖析和讨论;思想建设就是组织培训、开开会,没有系统性和针对性。形式单一,内容贫乏,效果不敢恭维,党派成员思想中深层次的政党制度模糊认识问题、民主党派的历史责任问题和民主党派政治职能问题等等都没有通过系统、针对性强的思想建设体系和思想教育方式加以疏导和解决。
2、组织建设中目标性不强,规划不够。“夹到碗里都是菜”,热衷搞党派成员发展“大杂烩”,民主党派间党际特色不明显,有趋同趋势。突出表现在党派基层组织发展的“线型”或“籍贯型”布局,多为“行业会”、“同事会”或“同乡会”。其次是进步性和代表性不明显,类似于群众团体或民间组织,民主党派的政治参与、利益表达、社会整合、民主监督和维护稳定的主体价值和功能未得到体现和发挥。最后是党派基层组织新成员发展上“官化”和“商化”趋向明显,不愿花精力与时间去考察、培养和选用,造成部分基层组织党派成员数量在增加,代表性在缩小和基层组织内耗严重、年龄结构层次不匹配、向心力不强等不正常现象。
3、制度建设上重形式,轻创新。各民主党派基本上都建立了一整套的诸如机关管理制度、学习培养制度、社会服务制度和目标考核制度等一系列的制度体系,在发挥基层组织和党派成员的主观能动性、学习交流热情和参政议政能力等方面起了一定的约束、督促和激励作用。但民主党派的制度体系普遍多为借用、套用甚至是硬用,制度设计既没有结合本党派实际和党派特色,也没有适应形势的发展和各方面的要求加以健全和完善,部分市委机关管理者和基层支部负责人反映制度执行难、作用小甚至负面,最后导致制度管理沦为“牛栏关猫”、“纸笼关虎”,偏离了制度管理设计的初衷,也使党派制度管理的科学性、严肃性和规范性大打折扣。
新时期,民主党派自身建设面临新形势和新任务,出现了新课题和新机遇,迫切需要对民主党派自身建设重新审视、深入剖析和科学设计。民主党派自身更应充分认识在新时期加强自身建设的历史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是由我国基本国情决定的,是经过长期革命实践检验的,为社会各阶层、各利益群体和社会各届人士普遍接受和深刻认同的基本政治制度。这种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几代领导集体根据统一战线理论,结合中国革命建设实际创立的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人和各民主党派对政党政治理论的重大创新和贡献,民主党派应把握与共产党人共同创立并实践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坚定不移地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守护者或践行者。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优越性集中体现在它独特的结构功能和运行机制适应民主的本质要求,保障了最大多数人民主权利的充分行使;集中体现在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和社会各界人士通过这种制度化渠道高度整合优化了政治资源的配置,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集中体现在反映和代表各自联系的群体利益的民主党派通过这种制度化渠道参政议政、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有助于将社会各方面的利益、愿望和诉求得到表达与协调,有助于执政党科学民主决策,克服官僚主义和各种消极腐败现象,有助于各种矛盾和冲突的化解,保持政治大局稳定和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三)由于世界和中国的深刻变化,赋予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历史任务。从全球看,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进一步深入推进和发展,世界各种政治、经济力量不断调整、重组,新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和形成要求政党制度不断创新。从国内看,中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和深刻变革,涉及多层次和范围更深更广甚至更激烈的深层次矛盾不断交织和演化,新的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的出现,使国内各种经济政治力量不断分化组合。此外,民主意识的增强与社会民主法制环境的改善,使人民群众对分享政治权利有了更多的期待和现实需求,民主党派必须通过创新加强自身建设的途径和方式,才能应对和适应这一时代要求与任务。
民主党派怎样在开放性、多样性和复杂性并存的当代社会政治经济环境中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完成政治交接的历史任务,履行制度赋予的政治职能,在自身建设过程中遇到一系列突出问题需要重视和解决。
(一)以思想建设为核心,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理论主线,大力开展教育培训。
民主党派重视并不断加强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理论主线的思想建设,解决在思想上建党的问题十分重要。思想建设是民主党派自身建设的核心,是推动其他建设的根本性建设,要不断增强加强思想建设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民主党派成员中存在着思想差异和利益诉求差异,容易受到国外政治思潮和国内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和冲击。新时期,民主党派要一如既往地将思想建设作为加强自身建设的中心环节,以“正确而成熟”为标准,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不断探索思想建设的新方式和新途径;不断健全和完善思想建设的新目标和新制度。坚持四个方面的学习。即:一是坚持从提高党派成员的政治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出发,加强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二是坚持从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识出发,加强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等为主要内容的形势、政策和历史任务教育;三是坚持从提高贯彻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出发,加强以“十八大”精神、“中国梦”为重点内容的国情、路线与建设和谐社会教育;四是坚持从深化对民主党派历史地位、性质和使命认识出发,加强以统战精神为指导的政治协商、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为主要方向的政治职能教育。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即:一是民主党派特别是领导班子及骨干成员要成为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楷模,引领并组织民主党派成员学习、理解并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精神实质和基本要求,不断端正价值追求,强化思想意识和增进情感认同;二是要充分利用民主党派内部刊物和网站,营造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舆论氛围,通过提供理论学习文件、组织经验交流和刊发评论文章来强化党派成员的思想倾向;三是建设体现党派特色的各级、各区域的思想文化体系,发挥党派成员中先进人物的积极作用,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提升党派成员的思想认识;四是搭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平台,帮助民主党派成员践行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立足本职岗位,发挥党派特色,增强报效国家、服务人民和建功立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以组织建设为基础,坚持以“同心思想”为核心内涵,建优配强组织体系。
“民主党派组织建设既是民主党派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关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长期存在和发展的重大问题。”新时期新形势下,民主党派加强组织建设应坚持以“精干而活力”为标准,从认识并适应国际国内不断发展多变的新形势出发,从了解并掌握社会结构的新变化和新兴社会力量的新特点出发,从理解并反映新兴社会阶层、群体和力量的政治愿望和利益诉求出发,以“三个纪要”为政策依据(1996年《各民主党派关于组织发展若干问题座谈会纪要》、1999年《各民主党派关于自身建设若干问题座谈会纪要》和2004年《关于进一步做好民主党派组织发展工作座谈会纪要》),继续坚持“三个为主”,按照质量与特色并重、组织发展与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相结合等建党原则,有条不紊、循序渐进的开展新时期党派组织建设工作。民主党派在加强组织建设的过程中,应清醒的认识并把握我国的社会阶层构成发生的新变化,认真研究我国社会结构的变化和新兴社会力量的特点,并在组织建设过程中体现这种变化,真正将民主党派建设成为联系新社会阶层、群体和力量的桥梁与纽带;建设成新社会阶层群体和力量积极参与公众事务的舞台;建设成为反映、引导和满足新社会阶层、群体和力量的自身政治愿望和利益诉求的平台。即建设好三个组织体系。
1、建设适应新时期新形势的统一战线。要以“吐故纳新”、“兼容并蓄”的胸襟,从坚持特色、确保重点出发,从有利于参政议政、扩大代表性出发,从处理好巩固与发展、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出发将民主党派建设成容纳新阶层、群体和力量,反映新诉求新愿望的政治平台,成为新时期新形势的统一战线。
2、按照新要求建设民主党派的各级领导班子。要按照“政治坚定”、“一专多能”的要求,倾力打造“三家”班子,即培养党派干部成为善于观察问题,判断形势,头脑清醒,组织协调能力和驾驭能力强的“政治家”;善于联系沟通,集思广益,反映各方心声,熟悉社会、政治、经济事务,能参大政、设大谋,与中共亲密合作的“社会活动家”;善于了解国情,体察民意,积极参政议政,敢于抓事、议事和办事,事事身体力行的“实干家”。
3、健全新机制,储备民主党派的后备干部队伍。要着手构建一个“体系健全”、“渠道通畅”的培养选拔机制。民主党派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是民主党派各级领导班子顺利实现政治交接和发挥参政党作用的基础。民主党派应站在加强社会主义建设的高度,建立新时期新形势下党派干部工作的程序,制订党派干部的德才标准,健全党派后备干部的考察、储备、培养、选拔和评估的培养体系和工作机制,从而实现党派人才资源的深度挖掘、特色培养和优化配置。以健全、务实和有效的组织建设工作机制来服务于共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现实目标。
(三)以制度建设为保障,坚持以民主、规范和创新为设计引领,积极开展参政议政。
民主党派的制度建设是具有根本性、长期性和保障性的工作任务,要逐步建立一套适应民主党派自身特点、有利于促进民主党派工作规范化和科学化运行的制度。建立并健全一整套能使组织结构得到优化,组织生活得到规范化,自我教育得到强化,参政议政实现专业化和社会服务实现常态化的制度体系是各民主党派所面临的艰巨而迫切的时代任务。以“规范而高效”为要求,民主党派在现阶段应着重在机关职责分工和干部管理、机关干部学习和培养、社会服务、会议和培训以及成员联系与考核等制度上进行规范和创新,在决策程序、党内重大事务公开、党内纪律检查、党内民主监督等制度和议事规则上进行建立和健全。完善和高效的制度才能确保民主党派开展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民主党派的生命力在于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民主党派的发展在于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一方面要通过建立健全参政议政制度来扮演好“参政党”的角色。通过好的参政议政制度来完善参政议政机制、扩大参政议政渠道和提升参政议政能力。另一方面要通过民主监督制度来当好“监督者”的角色。通过好的民主监督制度来发挥民主党派具有较广泛的代表性和层次高、范围广泛、形式灵活的监督特色,最终实现民主党派及其党派成员更好地履行自身职能,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版权所有 中国致公党湖南省委员会 信息产业部备案序号:湘ICP备1900153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