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子情

 文章来源: 作者:致公湖南  时间:2013-08-23 00:00:00
—记株洲致公党员、老归侨陈增庆
陈增庆,致公党中盐株洲化工有限公司支部党员,系海外归侨,高级工程师,现退休在家。
陈增庆1939年出生广东潮安,幼年随父亲到文莱苏丹国生活,抗战胜利后回国定居。1964年毕业于广东轻工业学院塑料专业,之后一直供职于株化集团。三十多年来他自始至终任劳任怨、呕心沥血投身聚氯乙烯技术研发工作,取得了一项又一项科研成果,得到公司上下的充分肯定和赞赏。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国产聚氯乙烯还是“最古老”的紧密型产品,该产品因存在严重的物理结合缺陷,其强度极差,日渐不能适应当时的社会需要。1978年,陈增庆被任命为PVC质量改进领头人。他接受公司领导重任,带领他的技术团队废寝忘食、全力以赴深入研究聚氯乙烯结构及生产工艺。次年,PVC攻关项目取得重大突破,成功研制出“MC-BPPD”型疏松型PVC树脂。此项研究成果填补了公司“MC-BPPD”型PVC生产技术空白,为国内首创。1983年,以陈增庆为首的项目组又研制出“二型、四型聚氯乙烯疏松型树脂”新配方。此后株化聚氯乙烯产品质量能有了全面提升,其聚合物强度、凝聚度、成型特性等各个方面有了很大改进、提升,为株化后期塑钢系列产品的生产奠定良好基础。
陈增庆潜心研究的同时从未固步自封,他博览群书,尤其广泛阅读海外资料,吸取海外先进技术并结合公司现有条件进行改进。他组织技术骨干广泛开展科研实验,在氯乙烯的聚合、共聚合、接枝共聚合等诸多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株化的聚氯乙烯产品由此享誉盛名,国内同行多次组织来株化学习取经,由此也带动了国内整个聚氯乙烯行业的发展。八十年代株化从日本引进无毒聚氯乙烯生产新技术,陈增庆作为技术负责人参与了整个商务谈判。因其深思熟虑准备充分,谈判超预期圆满,为公司节约经费240多万元。公司成功引进日本技术及设备,顺利投入生产。之后陈增庆看到PVC生产的相关助剂仍需大量从日本原装购入,公司大笔外汇流出,他又着手研究PVC助剂。经过他的不懈努力,助剂研发取得了一系列成功,而这些助剂的成功研制,使得公司聚氯乙烯生产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每年节约380多万元。从此新型聚氯乙烯生产完全摆脱了海外控制,真正实现了国产化。
此后,陈增庆被任命为株化研究院高分子材料研究室主任,着力于提高聚氯乙烯产品性能。在相对落后的技术条件下,他自行设计实验装置并进行技术改造,带领研究小组夜以继日地进行科技攻关。功夫不负有心人,改良后的聚氯乙烯树脂强度提高了12倍,其它参数也有了明显改善。陈增庆的工作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他多次获得化工部及湖南省、株洲市等有关部门的奖励,多次被评为工厂先进工作者、科技先进工作者、株化科技十佳、湖南省化工科技进步先进工作者等光荣称号,被录入《全国归侨侨眷知识分子名人录》、《高级科技人才》、《中国专家大辞典》等。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就在陈增庆的事业处于颠峰时期,他的爱人却病倒了。为了企业的发展,为了聚氯乙烯事业,他咬紧牙关,边工作边照顾家人。后来聚氯乙烯接枝改性试验取得了成功,他的爱人却与世长辞。用陈增庆自己的话说:于事业他无怨无悔,于家人他亏欠太多。但是,作为一个满怀报国情怀的科技工作者,陈增庆从不后悔自己的选择!
1986年,作为归侨的的陈增庆,在47岁时加入中国致公党,从此,他对自己的人生有了更高的追求。陈老是个“工作狂”,研究工作之余,陈增庆撰写了大量科技论文,多次在相关化工刊物上发表论文及译稿。他在国画、油画艺术方面也有相当的造诣,而这更加丰盈了个人的精神生活。在艺术创作中,陈老擅长将平时生活的点滴融入书画创作中,最为典型的是他一幅题为《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油画,生动表现了华人华侨爱国爱乡情真意切的情感。画中是一位鹤发童颜的老人骑骆驼游览长城,画面栩栩如生。陈老介绍,画中人就是他旅居异国的父亲,因当时旅居国与我国尚未建交,父亲为解思乡爱国之情多次冒险回国省亲,登上长城实现了他的夙愿。此画陈老画了整整一个月,他说父亲的形象在他脑海里其实早已模糊,然而父亲的思乡愁、爱国情却在他的脑海记忆犹新。工作之余,陈老爱发挥自己的艺术特长,带动周边同事、党员们进行艺术创作和交流,曾多次举办过小型书画展、摄影展,并多次举办这些方面的知识讲座,既丰富了大家的业余生活,又给大家带来了精神享受。
现在的陈老已74岁高龄,身体却依然硬朗,精神矍铄。他每天坚持晨练,喜欢到室外练毛笔字,而美丽的湘江风光带就是他最喜欢的“纸张”,用他的话说要活到老、写到老、画到老,用笔写出精彩,画出别致的灿烂晚霞。
(作者系致公党中盐株洲化工有限公司支部党员) 
 
版权所有 中国致公党湖南省委员会 信息产业部备案序号:湘ICP备19001530号